表達的重要性
昨天看到了這一段許添盛醫生講座和健康之道一書的文章後,有很深的感觸。

溝通是可以學習而來的技巧,就像騎腳踏車或打字。如果你願意認真去學習,你可以很快地在生活的各個層面看到進步。
在台灣長大的環境下,表達自己常常是件很困難的事,怕講出來會傷害人,會不好意思,會丟臉,會被罵,會被批評,會變成異類,對於表達很沒安全感,於是,不會表達,不敢表達,但不講就沒有溝通,如八點檔般誤解和衝突的戲碼常常會發生。
但是,奇妙的是,在台灣的環境下,大部份的人都懂這個潛規則,大致上知道要怎麼說,怎麼猜,別人在不開心什麼,大致都可以猜得對,如果,有人不遵守這個遊戲規則,把話說得太白,還會讓人覺得你太直接,不客氣、太白目。
因為我們會猜別人,所以,也期待別人來猜我們,猜不到時,就會自然覺得對方很白目。
但是,這個潛規則在我出國結婚後完全不適用,身邊的外國人沒人懂這個特殊的潛規則,我常常被他們的”白目”氣到爆炸,他們也很受不了我的不直接,為什麼有話不直接說。
經過了磨合10年,我最近才發現,原來,不直接表達是台灣人一部份的民族性,我們的文化裡不鼓勵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不是說講話要很難聽不在乎別人的感覺才叫直接,而是我們缺乏有禮地表達自己想法的教育,總在很極端的兩邊,要嘛太客氣不直說,背後氣到火山爆發,要嘛就又直接把火山的炎漿噴到別人身上。
前幾年,我家老公在吵架後總是問我,”為什麼你平常有什麼想法感覺都不說? 總是到爆炸那天我才第一次聽說? ” 我是:”為什麼你都不會察言觀色,那麼白目?”
都有道理,只是不同的思考邏輯。
前幾天,陪著小孩一起看巧虎,我們已經好久沒有一起認真看巧虎,結果,看完新寄來的那一集裡關於小孩社交的內容,我心裡暗暗決定,這集巧虎的dvd要默默被我丟掉。
故事內容大致是這樣,這一集要教導的是分享,巧虎和他的同學們在學校裡面一起玩玩具,他的一個朋友桃樂比正在玩一個玩具,他還沒有玩完,巧虎就問他,「可以借我玩一下嗎?」桃樂比因為還沒有玩完,就拒絕巧虎,結果,桃樂比在午睡的時候,做了一個惡夢,夢到巧虎和其他的小朋友都不理他了,不借他玩玩具了,桃樂比醒來時,巧虎正和其他同學一起在玩一個好玩的玩具,桃樂比因為早先沒有分享+做夢時產生的「罪惡感」讓他一個人困在角落裡面,拿不出勇氣再回到社交場合裡,心裡一直在默默擔心,一直在預設立場說:「啊~~我剛不跟他們分享,他們一定也不會跟我分享吧!」自己一個人在角落被自己的想法折磨到快要受不了,最後,還是人很好的巧虎來邀請桃樂比過來一起玩。
看到這樣的內容,我真的是快要爆炸了XDDDDDDDDDDDD~~
1. 當小孩還在玩某樣東西時,或是大人也是,我還在用某用東西,還沒有用完,有人要跟我借,我就不能拒絕嗎? 我就要為此受到罪惡感的處罰而做惡夢嗎? 這個時候,要教導桃樂比和巧虎的,應該是:
桃樂比說:「巧虎,我現在還沒有玩完,等一下玩完了,就會借給你玩了,好不好? 請你等一下。」
這樣有禮說出自己想法的桃樂比並沒有不想分享,他只是想要自己用完了再分享,這樣有錯嗎????如果,桃樂比可以直接表達出這一點,那後面就沒戲演了XDDDDDDDD~~
2. 因為不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搞得桃樂比還因此做惡夢,還不停地預設別人是否會因為他很自私,所以他們也會對他很自私,不跟他分享,我覺得,這樣的預設立場就是在浪費時間、精力和折磨自己。桃樂比不如就走向巧虎,對巧虎說:「巧虎,對不起,早上我沒有和你分享我的玩具,我現在覺得自己沒有分享很不好,我們還是可以一起玩嗎?」
3. 戲的最後,是巧虎過來邀請桃樂比再一起去玩,問題是,現實狀況下,有多少小孩像巧虎這麼懂事? 像巧虎這麼會猜心? 在這樣的教育裡,我們總是把力量和主控權放在別人的身上,如果別人沒有先過來找我們,就讓那樣的情緒持續,心裡有個結沒有解開,也許,巧虎和桃樂比從此以後,就產生了心結,很難再是好朋友。為什麼我們不當那個主動者? 而要當那個假裝沒發生事情的被動者?
4. 承認錯誤不容易。和我老公結婚近10年,他得出一個結論,他說,「為什麼你都不說對不起?」而且,他說的不止是我,還包括他有接觸的亞洲人,「對不起」這三個字,對我們來說好像很困難,為什麼呢?我想這個想了好久,我也不知道我們的文化在潛意識裡到底是種了什麼種子,讓我們不容易說出對不起。我自己大致的推論是,因為說了「對不起」,我就輸了,就示弱了,我們沒有人要當輸家,競爭比賽的獲勝者為王,我們的自我(Ego)不容許自己被人踩在腳下。
5. 我們習慣用恐嚇的方式來教小孩,「你如果不分享,就會做惡夢,別人也不要跟你一起玩哦!!」我不是很喜歡用恐懼來教導孩子,因為恐懼會造成更多的恐懼。是的,我們是該教導他們因果關係,「不分享可能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但是,不需要用嚇人的方式、罪惡感的方式來讓小孩做對的事情,因為,做一件對的事情,是必須要發自內心,當他看到這樣做是對的,打從心裡覺得分享是好的,那麼,以後你不用說、不用唸、不用嘮叨,他都會自動自發地去做。
如果,我們的教育裡可以多強調一些溝通的技巧,有多少的衝突可以減少?
這幾年,慢慢重新學習表達的技巧,訓練自己可以表達感受,而不是一講感受想法就淚流滿面,我覺得,這樣不壓抑,不要人猜,主動表達完就沒事的自己比較有力量,比較快樂,不會再因為別人的行為(不會猜,不會察言觀色)而讓自己不開心很久!
但是,革命尚未完全成功,還要繼續努力!
文章:
表達的功夫
賽斯的作者魯柏,他的媽媽本身攻擊性很強,後來她的攻擊性使她經常苛責、咒罵魯柏,也轉化為類風濕關節炎的毛病。事實上,所有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其實都是攻擊性很強的人,包括紅斑性狼瘡、乾燥症、多發性硬化症、硬皮症、腎臟病等等,都是壓抑的攻擊性沒有釋放的結果。這種人內在有個壞脾氣的自己,但形於外的是脾氣好,給人很好相處的印象。
此外為什麼有些人很肥胖,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你以為他脾氣很好,事實上他是一個脾氣很壞的人,但他想要讓別人覺得他是個好好先生,修養到家,內在的攻擊性通通用「吃」及「體態」來偽裝。
這個世界沒有好脾氣的人,也沒有好相處的人,誰認為自己好脾氣、好相處,趕快覺醒吧!當人家踩到你的紅線,當人家不尊重你,當人家侮辱、輕蔑你,你的心裡一定是非常不爽的,很想用一支番仔火點燃一桶汽油。縱使嘴巴上不講,表現出來一團和氣,那都是騙肖的。你所有的好脾氣都是後天學的,修行修到後來脾氣越好,反而就是越糟,因為壓抑了脾氣。所以有些人越修行,身體越糟糕,還以為是扛業障、還業障,因此攻擊性一定要被釋放、理解與疏導。
自認為自己好脾氣的人,要開始自我面對,看看把自己騙得多慘。另外一個最可憐的人就是不計較的人,世上哪有人是不計較的,所有的不計較都是後天學來的。今天我不想計較,是因為我背後還有更大的目的啦!並不是真的不計較。你要先認識自己性格的本質,再做適當的調整。
賽斯心法強調要表達自然的攻擊性,自然的攻擊性是生命的動力所在。賽斯曾教過我們一個練習,溫和地提醒自己:「我是一個非常好的人」,然後再加上「表達我自己的能力是好而安全的,因為在如此做時,我表達了宇宙本身的能量。」你不是只有你自己,每個人都代表了宇宙能量的表達途徑之一。表達是好的,是安全的,而且是對的作為。
當你開始壓抑你自己,或不表達的時候,也把宇宙的能量壓下去了。因為透過你在表達你自己、認識你自己、做你自己的過程中,同時宇宙也豐富了。因此請記得這句話,你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份子。
表達是說出你真實的想法、真正的感受、以及你的意見。然而在實際的層面上,一個孩子從小說出真話的下場可能是,經常被K、指責與矯正,以致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在更深的潛意識裡,相信表達是不安全的、危險的、會帶來攻擊,表達的越多,可能越容易受傷害。例如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支持那個政黨,可能會受到反對者的攻擊。
我們能真的說真心話嗎?我們越來越不敢表達,包含自己的能力與衝動,越來越不敢做真正的自己,以及害怕跟別人不一樣。例如很多先生後來都不跟太太說話,因為老公二十年前說的話,到現在老婆還記著,並不時的提起而整他。
請你開始試著建立一個信念,「這個世界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危險,別人也沒有那麼的要攻擊我,就算有,也是假攻擊,假戰場。」以及另一個信念,「表達是會被接受的,這個世界是可以接受我的表達的。」
雖然你的經驗是過去表達無效,或很少被接受過。但表達是要學習的,表達未被接受可能是你的表達不到位、不夠有智慧、力道與強度不夠。表達被壓抑久了,也許你已忘了要怎麼說了,或者不敢說,無法講出心裡的感受,內在真實的想法也深鎖心中了。
表達是你可以說你心裡想說的話,你可以做你自己,你可以勇敢的跟人家不一樣。你可以表達你的思想和感受,因為生命即表達。縱使你害怕,還是可以戴著鋼盔向前衝,顫抖地跟別人說出真實的想法。
~取材自許添盛醫師講座與健康之道賽斯書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