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信念

你必須除去從你出生就設定去相信的事情,如果你想要活在一個所有事情都是可能的世界裡,那套舊軟體已經不再適用了!
有在接觸賽斯資料的人,都一定聽過:「信念創造實相。」這一句話,我們生活的一切結果,最原始都是來自於我們的思想。
這篇文章,主要要談談「限制性信念」。
什麼是限制性信念(Limited Beliefs)?
限制性信念就是綑綁住我們生活經驗的信念,限制性信念通常深植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像是灌在電腦裡面的基本操作系統,是指引我們基本生活的方針,因著這些信念,我們可以不需要思考,就能夠在生活中避開「預設」的危險,航向「預設」的既定旅程與目標。
限制性信念有好有壞,就像基本操作系統,它可以帶著我們走在「安全」的路上,避開某些不必要的麻煩與危險,但是,它也可以讓我們失去冒險的心,避免我們走上一條未知但卻可能是美好的旅程,或是,很簡單地,嚐試某些美食,做一些從來沒有夢想過自己會做的事、會去的地方、會遇上的人們…
限制性信念如何建立的?
七歲以前,是我們設定灌入基本操作系統的時期,這段時間裡,我們的吸收力非常強大,生活環境裡任何一點經驗或是長輩告訴我們的話,我們都會深信不疑,認為那些就是人生的真理,在我面對自己的限制性信念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很大一部份都來自這個時期,但是,大多數的人在表意識上,通常已經忘記許多七歲以前發生的事,但是,這些限制性信念並沒有因為我們忘記發生什麼事情就消失無蹤,它們沉潛到潛意識裡,成為了基本操作系統,深植在「自動航行」的程式設定裡,因此,很多時候,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做出某些行動,但卻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這樣想。
比如說,我懷第一個孩子時,很理所當然地覺得生孩子就是要去醫院,但是,當我到醫院做產檢的時候,躺在檯子上,看著週圍密閉的窗戶,突然心生強烈恐懼,完全不能呼吸,一直想要逃走,當時很擔心,萬一是躺在產檯上有這種感覺,那該怎麼辦,表意識覺得醫院明明是個安全的地方,但是,內心和身體的反應卻完全不同意我的表意識,當時,想不透內在的強烈恐懼從何而來,後來選擇了在家裡生產,才避開了這個恐懼感,一直到去年的一個鼓聚,做了一個薩滿之旅,才發現這個恐懼從何而來(有興趣詳情看這裡),原來是表意識早就已經遺忘,來自嬰兒時期的事件,不知不覺地影響到後來生命中的經驗與想法。
因此,孩童時期的經驗與長大成人後的信念息息相關!
除了孩童時期的經驗外,重大的人生事件與其經驗,也會塑造我們的限制性信念,舉例來說,在讀書時期,在學校受到同學排擠的人,可能會有:「我不值得被喜歡」、「我是個有瑕疵的人」、「我一定要討好別人」、「我如果太受歡迎/太成功,就會被討厭」…等等。
孩童時期限制性信念的形成
(要先聲明,我提出來的例子不是要批評他人的教養方式,主要是提出值得每位父母思考的一點,每個小孩和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都不同,有時候,孩子會有某些行為不完全是父母教養的關係,也可能是天生的個性使然,但是,我相信父母平時對孩子說的話,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也是一種人格養成時的催眠過程。)
最近,有一個親戚小孩到我家來睡衣趴踢,她今年才4歲,卻已經有許多限制性信念。
在睡衣趴踢時,小孩在他們的桌子吃完飯後,要自己把吃完的碗盤收到廚房的檯子上,飯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做完了,只剩下最後一個4歲的孩子,她並不熱衷吃飯,看到其他孩子都吃完收乾淨,她很緊張,也想要快點加入其他人的行列,但是,我的規則是,「大家必須要吃完正餐,才能夠”一起”吃甜點。一個人沒吃完,大家都沒有甜點。」她告訴我:「我不會自己吃。」我從廚房大概看了一下,她真的不會自己吃,因為桌子和地上掉落了很多麵條,於是,我跟其他的孩子說,「你們想要吃甜點的話,就快去幫助她吃晚餐。」一個小孩餵她,一個小孩幫她吃,一個小孩在旁碎碎唸,我在旁邊觀察覺得好有意思,每個小孩處理狀況的方式都不同,在大家的幫忙下,她終於吃完晚餐,我請她把自己的盤子拿過來給我,她說:「我不會收,也不會拿盤子,這個盤子太髒了。」我不想她馬上放棄,就鼓勵她說:「你試試看呀! 大家都拿過來了,你一定也可以。」(我會不會對別人的小孩太虎媽?XDD有些小擔心XD),她看著盤子,非常苦惱說:「我真的不行,我媽媽說我不行,會打破。」好吧! 那我也不再堅持了。
到了隔天早上吃早餐的時候,我替他們準備了熱可可和吐司。因為小孩慢慢長大,我這一、二年已經把家裡所有小孩專用吸管杯都處理掉了,所以,我家小孩都是用普通的杯子,我沒有小孩專用杯,就給了每個小孩一人一個小馬克杯的熱可可,當她拿到熱可可的時候,她一臉苦惱地說:「我媽媽說我不能用杯子喝,我媽媽說,我會打翻。」我心想,「糟!家裡完全沒有吸管杯或奶瓶。」就鼓勵她說:「沒關係,你的媽媽不在,如果你打翻了,我馬上幫你擦乾淨、換衣服,把衣服拿去洗,這樣就沒有問題了。」旁邊幾個小孩也一起鼓勵她說:「對呀,打翻就換衣服就好了,沒關係,我媽不會生氣(咦?哈哈)。」又一個小孩說:「打翻就打翻,不是什麼太大的事(Not a big deal!)」但是,不管我們怎麼跟她保證打翻沒關係,她仍舊拒絕兩手端起杯子喝熱可可。
後來,我走開了,想說讓同儕壓力自己去處理就好,結果,另外一個小孩去替她拿了一支湯匙,她很堅持用湯匙喝整杯熱可可。後來其他小孩吃完先去玩耍,剩下她一個人,我私下問她:「為什麼你不想要試試看呢?」她說:「因為我媽媽說我會打翻。」過了一下子,她說:「有一次,我媽媽帶我去餐廳喝熱可可,上面還有棉花糖哦! 我把杯子端起來喝,結果,我整個打翻了,我的媽媽幫我擦乾淨,跟我說沒關係,但是,我再也不想要再嚐試了,用杯子喝熱可可很危險。」說完,她把剩一半的熱可可留在桌上,跑去完了。
剩下我一個人坐在廚房桌上,看著那一小杯熱可可,突然有好多感觸,只是一杯熱可可,對這個小孩來說,卻有危險的經驗、害怕的感受和限制信念,在那個時候,我不禁想,到底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限制性信念「我不行」、「我媽說不可以」「我爸說不可能」「我害怕」「我不夠好」…等等,就在這些Not a big deal的小事中建立起來的? 想一想,覺得限制性信念的程式設定未免太容易,但是日後要再來矯正和找到源頭,卻要下非常大的功夫。
他們玩到中午,又到了午餐時間,她又是最後一個沒吃完的小孩,其他小孩收拾完跑走後,我跟她說,「大家要等你吃完才可以吃甜點,你要不要我幫忙你吃飯呢?」她說:「好。」我:「好,那你把你的碗和剩一半的熱可可端過來。」我這次堅持了,真的要她自己端過來。她一開始仍舊說:「我媽媽說我不可以自己拿。」我說,「沒關係,熱可可只剩一半,比較不會灑出來了,飯也不可能從碗裡跳出來,你試試看,我在這裡等你。」她看我完全沒有意思要起身替她端,其他小孩又都不在,就深吸了一口氣先端了熱可可,從他們的桌子到廚房的桌子大概才不到1公尺,我看著她小臉上複雜的表情變化,一開始是不覺得自己做得到的表情,充滿懷疑,走到一半,很驚訝自己居然還沒有灑出來,放到桌子上,她的表情滿滿是對自己的表現很開心,短短不到1公尺的路,心情的變化應該是超級大! 哈哈,等她再去把飯端過來後,她更是開心了,原來她可以做得到。
我們又有多少信心是從這些Not a big deal的事情當中建立起來的? 這些「我可以」「我能夠」「這超簡單」「這沒什麼」…等信念,在孩童時期可以因為大人單純的信任、包容與支持而輕而易舉地得到「生活是容易的」,「沒什麼好擔心的」,「總有方法可以解決的」等信念,這些信念在孩童時期靠著生活上基本技能而建立起來,像是自已吃飯、穿衣服、上廁所、洗澡、扣扣子、幫忙做家事、烤瑪芬、做早餐…等等,但是,很多時候,大人怕麻煩、怕弄髒、怕小孩自己做不夠好,趕時間想要做快點…等大人世界的原因,剝奪了小孩在簡單的生活技能中學習、進步、犯錯、修補…等機會,這個過程雖然看似沒什麼,但卻是塑造我們對生活信念很大的來源!
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來不及去改變父母在我們小時候做的事,也千萬不需要怨他們,如果他們塑造了我們一些限制性信念,那也是因為他們不懂,他們已經給了我們他們所知的最好,更甚者是,天下沒有任何一對父母是完美的,如果父母沒有給我們創造一些人生功課給我們學習,那他們就不是父母了! 哈哈!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沒有機會去改變限制性信念,仍舊可以透過覺察自己每個思想與行動,選擇做有意識地改變,用建設性信念來取代限制性信念。
與健康有關的限制性信念
關於健康的限制性信念應該是最廣泛常見的,打開電視,看到西藥的廣告,「頭痛、生理痛、感冒、流行性感冒…吃這顆! 症狀馬上消除。」害怕流行性感冒,請打流感疫苗,就不需要再害怕流行性感冒的可怕症狀了…生病就是要吃藥和看醫生,沒做這兩件事情,病怎麼可能會好? 看一下比較安心呀!
在賽斯個人實相的本質一書 162頁裡一句話:「只要你相信你對疾病是免疫的,你就真的百病不侵。」
這句話在許多人聽起來盡是鄉愿,最好是這樣就再也不會生病,其實,所有的疾病背後,都有其心理因素,當你內在狀況不是很好,常常外面在流傳什麼最新流行感冒,就會是難逃魔掌的人,尤其是當我們不信任自己的信念與內在力量的時候。
在個人與群體事件本質 824節裡,
「賽斯提到小孩從出生後來到這個世界上,帶著屬於他們的動力及來自架構2的支持能量,他們直覺地知道欲望有助於情況發生,生病時,他們的內在直覺地都知道為什麼自己會生病,是什麼造成他的疾病。孩子週遭的父母與醫生們卻相信,這個孩子是一個受害者,不是因為個人的原因而生病,而是因為有其他因素-不論是外在環境或是身體裡面-攻擊他才會不舒服。…
大人們可能會告訴小孩:”你會感冒是因為你早先把腳弄濕了,” 或是,”你是因為強尼或莎莉才會得到感冒。” 大人也可能告訴他,他身上有病毒,它們沒經過他的允許就入侵了他的身體。
他學會了這樣的信念是可以接受的…媽媽的小男人或勇敢的小女孩可以待在家裡,舉例來說,勇敢地對抗疾病,他的所有行為都是被接受的…
逐漸地,小孩們學會接受父母對這種情形的評估是比較容易的,一點一滴地,原本心理感受與身體實相間精準的連結、美好的關係就被腐蝕了。」
疾病與人體之間的關係,並不止是物質層面上的因果關係,其中,仍有許多內在潛藏的心理因素。
有一次,我在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開始發冷,從腳冷到頭上,症狀感覺起來是感冒,扁桃腺開始腫大,前一天都還好好的,當天因為要旅行,所以,很快地為自己做了靈氣治療,接著,再用薩滿之旅快速地看一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原因有2個,但是和平常感冒的原因都無關,原因是前一天做的2件事,一件是在和我老公談論他朋友嚴重的感冒,我很雞婆地在沒有朋友允許的前提之下,讀了朋友內在訊息,告訴老公為什麼他會這麼嚴重,因為沒有允許,我連結上朋友的磁場,再把磁場帶回給自己(取得允許真的非常重要),第二件是,旁邊有等待我帶他們去過渡的靈魂還沒有處理。
於是,我開始處理這二件事,處理完後,人很昏很累,就睡倒了,起來後,身體不再那麼冷,但感冒的症狀仍然在,但我相信這是個過程,不可能馬上就完全好起來,能量進來再出去,也是需要一些時間。
人起來之後,婆婆跟我說,「你快點吃藥,不吃藥一定不會好,你這樣會病很久。」我知道自己感冒的原因,又不想受她信念的影響,在她講話的時候,腦袋裡一直唱著「啦啦啦啦啦啦啦!」因為我不想讓她的想法進來影響到我,我知道自己需要的只是喝很多水和睡很多覺,而且我相信,只要做這些簡單的事就好,療癒就交給身體本身。
很快地,感冒第二天就幾乎快好了。
因為西藥的快速療效與便利,人們已經忘記身體的自癒能力,總是習慣把身體的主控權交出去,認為沒有吃藥、沒打疫苗、沒去看醫生,病就不會好,或是,生病就像是天災一樣,無法預期地降臨到自己身上,我們無法控制,但是,如果再深入一些地看,生病很多時候,不是物質因素,也有心理、心靈、靈魂等不同層面的因素,如果,我們相信吃藥打針身體就會好,那麼做這件事就能夠幫助你好起來,因為,你的心靈創造了實相,藥的效用倒是其次,這也說明了安慰藥的功能,因此,相信自己一定會好起來的信念是首要,我並不是要大家都放棄看醫生與吃藥,醫生與藥物仍舊是有存在的價值,而是,在我們運用到他們之前,可以先從我們的信念下手。
我自己面對疾病通常喜歡走天然路線,也不太相信恐懼就能夠對流行病有所幫助,所以,當我遇到家人好心地告訴我「一定要吃藥」、「一定要看醫生」,或是小孩偶爾脹氣,家人就會說這一定非常嚴重,快帶去看醫生,可能是小兒胃病,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我就會在心裡偷翻白眼,不是我不重視家人的關心,而是,我真的不喜歡自己嚇自己,把自己充滿恐懼,還沒真的生病,已經自己嚇到高血壓了。
很多時候,疾病是來自恐懼的投射,尤其是小孩,他們非常敏感,可以很精確地抓到父母投射的情感能量,當父母愈害怕、愈緊張,小孩就愈常會生病,因此,從能量的角度來看,對於小孩生病最好是可以抱持中性的態度,不要過於害怕,與其投射害怕,不如投射「我的小孩是有力量的」、「我的小孩免疫力很好」、「我的小孩是健康的」。
下一篇將探討不同種類的限制性信念,以及如何移除限制性信念。
感謝你寫的分享文
每次在看的過程,雖然是你的經驗分享,但都像在剖析我自己的內在一般,好像由你的帶領,進到我自己的內心…
不客氣,也能帶著你走到內心,這樣真好!!:)
這篇對我幫助很大耶,因為覺得我們家真的很愛生病,然後我深信每次小孩生病完就換我(覺得媽媽不能倒下,小孩病完才能輪到我)的想法深植我心中,看完妳文章之後我不會再這樣想了,我明明可以不要生病的是我自己預設立場嚇自己,我也會開始告訴自己我的小孩是有抵抗力的不會因為去學校就很容易被人傳染。
有個問題想問,如果我的小孩生病去朋友家玩結果她的小孩隔天就馬上生病發燒結果朋友因為照顧生病的小孩整晚都沒睡好導致隔天下班撞壞後車燈,我很自責覺得都是我害的,我不知道我該怎麼想才對呢?是因為我總是覺得小孩生病就不該去別人家有關嗎?!
謝謝妳總是分享好多自身經驗,我也分享給朋友看 她也覺得幫她很多 謝謝
你把責任都拿到自己身上來了!
我自己對小孩生病去別人家的處理方式是這樣(不是說一定對,就是我自己是這樣),如果我小孩有傳染性的疾病,不論是感冒或是寄生蟲,我如果事先發現,我是知情的狀況,我一定會事先告訴對方,我家小孩有這個狀況,你們會不會介意,如果介意的話,我們就暫時不要約,等好了之後再約,如果對方說不介意,可以接受感冒或是其他狀況,那我們才會去,前提是,和朋友之間一定要說實話,要告訴對方,拜託不要勉強答應,拜託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反正來日方長,不急一時見面,把最壞可能發生的狀況都討論進去,雙方再一起決定是不是要見面playdate,如果說,是對方同意說不介意,也再三確認過,那我們就會去,對我來說,是對方做了選擇,他要為他的選擇負責任,你沒辦法為對方的選擇負責任,你已經做了你所有能做的了。我是這樣看這件事情,如果我的朋友有事先告知我,並且是很重視病可能會傳染,傳給朋友,朋友可能也會很痛苦,不論我家小孩最後有沒有得到這個病,我都會覺得這朋友已經盡了義務告知我,他也很認真在處理,也很在意我的心情,那我不會怪罪誰,都是自己的決定。
沒錯, 真的當對方是朋友才會在意對方的想法
因為平常我的做法也跟你一樣會如實告知朋友 徵求同意
那天是臨時託友人照顧小孩,完全沒注意到自己小孩有點感冒
還是接她的時候朋友跟我說她今天跟平常不太一樣, 很安靜
所以我才會這麼內疚
不過我有跟朋友道歉覺得是我害的
她也沒有怪我 畢竟小孩本來就會很容易互相傳染
限制性信念,真得從小我們很容易就因為小事情,而產生很多錯誤的認知,然後又創造了經驗,使我們更確信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我們又會找藉口來逃避問題,使我們人生卡在一個循環當中走不出來。就像你說的不要怨父母,然而我們卻很怨恨父母,為什麼父母從小總是給我灌輸限制性信念,用情緒綁架我們使我們變得越來越無力,失去相信自己的力量,但是在我們投胎前,是我們自己選得父母,我們也知道父母是個怎樣的人以及信念,就像你說的父母給我們這些限制信念,是給我們人生的課題。我也會覺得為什麼人的限制信念,只是因為小事就這樣產生了,我們小時候哪懂得什麼是限制信念,而且只因為小事就能形成,甚至影響我們今後的人生發展。然而這就是我們人生的意義,等我們從這課題中釋放解脫,我們人生才會開始邁向創造心想事成的人生。
你說的與整理歸納的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