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與今世1

%e5%89%8d%e4%b8%96%e4%bb%8a%e7%94%9f

 

在做個案的時候,有時會遇到有人問我,「我以為我的問題和前世有關,可是居然不是。」或是,「我從來沒有想過前世可能發生過這樣的狀況,而造成我現在的問題。」

前世今生,是許多人非常好奇的一個話題,我們都很想知道,到底前世是怎麼樣,而造就了我的今日,在探訪前世的故事時,我們似乎在那裡尋找一個安慰、答案或是解釋,知道了這個答案,我們就能解決現在的問題。

在面對前世之前,通常要先面對今生的課題,畢竟,這是我們靈魂目前選擇的場所,只有我們面對、處理並接受了今生的自己,我們才有足夠的勇氣、智慧與愛去幫助其他轉世的自己,時間與空間並不存在,所有轉世的自己都與今生的自己同時存在並互相影響,當我們能把眼前的自己,今生的自己安定下來,我們就有足夠的力量去幫助與改變所有轉世的自己。

因此,這一系列的文章,會討論今生課題的面對,以及每個轉世的自己如何與目前的自己相互影響。

面對前世之前…先面對今生課題

在我自己療癒的過程與做個案的經驗中,在剛開始療癒時,問題的答案通常不在前世,而是這一世,可能是原生家庭與內在小孩的問題,可能是成長過程中,在長輩、兄弟姐妹、學校、同儕之間的人際創傷,可能是意外事故造成的痛苦,可能是身心健康上的折磨,也有可能是未過渡靈魂與在世人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些種種,都和這一世的人生課題相關。

當我們開始面對這些此生的功課後,處理自己面對此生功課的情緒,並能夠回過頭去看見問題的原因,發現負面情緒從何而生,限制性信念如何形成,並下定決心改變模式,用愛與接納去化解這些創傷與情感上的痛苦,進而「有意識地努力行動與改變(Make conscious effort and changes)。」

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有意識地體驗曾經有的情緒,就如許添盛醫師在一篇文章「超渡自己-賽斯心法」裡提到的:

唯有你超渡了、安撫了你內心的那個悲傷的、緊張的、還在擔心明年沒有錢的那個自己,唯有安了他的心,你才在這兒坐得很安心。

你之所以坐在這兒不安心,是因為你的內心還在不平衡、還在仇恨、還在恐懼,所以首先要先學會超渡這輩子的你,不是要到佛寺辦法會超渡,那不叫超渡,超渡是深入你的內心,用你當下的愛和智慧,化解你內心有種種負面情緒的自己。

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觀世音菩薩,所謂的觀世音菩薩,就是未來的你,未來已經成佛的你,祂循聲救苦來安撫還在無助中的你,你還在苦難當中,祂循聲救苦,你要循著你的情緒,如果你不安、你恐懼,你的內在還有一個不安、恐懼的自己,甚至還在怕黑、怕爸媽不要你的小孩,他等你去超渡他。

我非常同意他所說的,超渡,並不是要到佛寺辦法會,超渡是深入內心,用當下的愛與智慧,化解賽心種種負面情緒。在佛寺辦法會只是表面上的解決問題,我們把自己的問題丟給別人,認為只要別人替我們唸唸經,身體坐在那裡幾天就可以改善,這是把力量交出去給別人的做法,如此做,在潛意識裡,仍舊沒有認同自己可以掌握人生的方向盤。

我不否定到佛寺參加法會,或是參加相關的活動,但是,必須深刻的意識到,這些活動只是個開端,象徵我們有想要處理問題的「意念」(intention),有這個意念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此時,我們已經意識到問題,看見問題,才能開始著手處理它們,這是個非常好的開端。

看見問題,產生了處理問題的「意念」後,接下來就是「行動」,我們是選擇把行動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上嗎?或是,再把問題丟出去給別人呢? 掌握在自己手上,我們要面臨許多情緒上的衝突,我做得對嗎? 是不是因為我如此的思考模式,才造成了今天的問題? 探索內在的過程,不是非常舒服,因為,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軟弱、虛偽、不切實際、冷漠…等負面情緒與自我的黑暗面,我們必須坦承接受自己的黑暗面,扛起這一份責任,我們才能有力量做出改變,如果,我們只是把問題丟出去,怪罪我們的父母、另一半、長輩、兄弟姐妹、同儕、學校教育、社會…等等,我們又再一次失去可以改變的機會。

舉個例子來說,我結婚將近10年,和許多人一樣,一路來跌跌撞撞,一開始,我把錯都怪給對方或是我們之間的差異,我們的種族、語言、習慣、文化…等等都不同,接著,再深入地怪他的個性,挑剔他,有個好朋友曾經跟我說:「我從你敘述你老公的話語中,真的覺得你嫁得很爛,你怎麼還能繼續忍受在那婚姻裡? 但是,你還繼續在這婚姻裡,表示你老公一定還有什麼很好的地方吧!」一語驚醒夢中人,「對呀! 我其實也沒有每天不快樂呀! 只是吵架的時候會不爽,很頭痛我們之間的差異無法溝通,不知道如何繼續,我的老公也是有對我非常好的時候,我們也不是家暴家庭,實際一些想,我們就是文化語言不同的一對普通異國婚姻夫妻,但為什麼我敘述我的婚姻和丈夫像是極為悲慘的狀況?」

我發現,因為我的原生家庭的關係,我在父母的身上從來沒有見過,或是說沒有印象夫妻間正面的互動,我沒有印象我的母親讚美我父親,大部份都是抱怨和嫌棄較多,我的父親也很少展現體貼妻子的行動,或許他們有讚美或體貼的行為,但是,我完全沒有印象,在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雙方都沒辦法讓對方完全地快樂,父親出門打高爾夫球回來,母親絕對是繃著臉,或是私下和我抱怨高爾夫球多麼花錢,母親出門參加活動,父親在我的面前碎念:「這麼晚還不會來,是跑去哪裡風騷,弄一些五四三的事。」

這些對話在許多台灣家庭裡面都很平常,好像沒有什麼,但是,不知不覺當中,我潛意識的程式編碼就成了「不可能有兩個人同時的快樂,一定是一個人出去好快樂,另一個人在家犧牲,做牛做馬,成全另一個人的快樂,當快樂的人回家,就理所當然地要接受另一半的臭臉或冷嘲熱諷,覺得自己做錯什麼,快樂=做錯事。」

結婚後,沒小孩前,因為沒什麼責任,我們兩個人各過各的,他和他的朋友出去,我和我的朋友出去,各自快樂,不覺有異,但是,創業、孩子出生,生活的責任來了之後,我個人的時間變少,無法常常做自己想做的事,心中累積了一些不平,當我老公有機會能夠出去黑皮時,「快樂=做錯事」的程式編碼就啟動,他回來時,我從來不會給他好臉色看,雖然不會和他直接吵架,但是,我會冷嘲熱諷,或是完全不理他,和他冷戰,一個出去快樂的人回來,看到另一半這樣的態度,除了不知所措之外,也會有一爐子的熱火被冰水澆熄的冷凍感,當然不是非常舒服,接著就會大吵。

我認為他不體貼、不會看臉色和狀況,他認為我不講理,情緒化,有事不好好說,無法接受他也有快樂的權利,我就會反問他:「那你在乎過我的快樂了嗎? 我在家顧小孩翻天覆地,你在外面快樂,什麼鬼?」接著就是大爆炸,沒完沒了的大吵。

但是,終歸到底,他是個從來沒接受過「快樂=做錯事」程式輸入的外國人,看臉色和看狀況都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如果,今天我的丈夫是台灣人,他大致會了解我的點,也會認為自己快樂不應該,是做錯事,我不需要深度溝通與解釋,在台灣最愛說的一句話是:「這不是常識嗎?沒有常識也要常看電視。」問題是,外國人看的電視和我們也不一樣,所以,我所謂的常識並不普及,他的程式編碼和我完完全全不一樣!!就算雙方都是台灣人好了,也不可能所有的程式編碼都完全一樣,也是會根據每個人家庭的狀況有些許不同。

因此,在處理問題與療癒的路上,第一步,就是去找這個基本的「程式編碼」,如果,我們忙著用手指著對方的鼻子,責怪都是對方的錯,那我們就錯失了往裡面看的時間和機會,要求對方改變,就像吃西藥一樣,只是治標,也許對方現在可以一時因為愛或是孩子而改變一時,但是,長期呢? 因為外在因素而一時容忍或暫時改變的對方,內在程式編碼仍是相同,仍舊有相同的需求,如果,在另一半身上長期得不到,就會向外發展,企圖在別人的懷抱裡得到,等到對方真的向外發展,再指著對方說他是壞男人/壞女人,說著自己是受害者,但是,事實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因為沒有向裡看去找「程式編碼」,沒有改變,堅持抱著相同的態度和習慣,沒有在最根本問題處著手改變,只顧著要求對方容忍或改變,慢慢地,一步步讓對方想要走出去。

如果,我們把力量掌握在自己手裡,拒絕當受害者,拒絕一昧指責對方,我們坦承地面對自己的黑暗面,如: 我無法接受對方快樂,我不會溝通,我很固執,我從沒把對方需求當一回事…等,勇敢地接受自己也有錯的事實,並大方的扛下責任,接著,我們再問自己:「為什麼我會這樣? 為什麼我就是看不得他快樂? 為什麼我就是不溝通? 為什麼我像顆大石頭這樣固執己見? 為什麼我就是要對方照我的?」透過靜坐、自由聯想、自由書寫、催眠、薩滿之旅等方式問自己,面對自己,「程式編碼」到底從何而來?然後,用著如觀音菩薩般的愛與智慧去接納自己的過去,不怪罪、不批判,「只是看見」,接著,有意識地努力與改變。

我和我老公多次面臨危機的婚姻,靠著找尋「程式編碼」,有意識地努力與改變模式與自己來維繫,我們都不是完美,和許多夫妻一樣經歷婚姻裡的起落,其間,我們都曾犯錯,正在犯錯,未來也會再犯錯,從我們的原生家庭中,看見許多各自的程式編碼,程式沒有對錯,在檢討各自舊有程式之後,要再重新寫一套專屬兩人的程式是另一個挑戰,不再消極地抱怨是我們的文化、語言、習慣的差異,我們要共同創造一個專屬於兩個人的文化,這個過程裡,要有好多的碰撞、溝通、包容與創新,但是,相信自己握有力量,才能夠創造一套屬於自己的愛的語言。

 

前世的故事浮現

在我們個別擊破今生的人生課題後,慢慢地,在療癒的過程中,開始出現我們前世姻緣的點滴,前世/累世與某人的關係與今生不同,但是,很有意思地,前世/累世沒有消化或處理完的情緒在這一生仍舊會存在,只是,會用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情狀況來呈現,但是,基本上的情感與情緒都是相同的,前世沒有突破的點,今世會再續,我們的靈魂在安排生命藍圖的時候很巧妙,總是可以把這些情感與情緒編入生命中,靈魂是最佳的編劇!!

 

待續…前世今生2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靈性世界 SoulEvolve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