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正義與歸屬感的深層

note to myself.jpg

「給自己的提醒: 你無法控制別人如何感知你的能量,任何你做的事,說的話,都流經對方的濾鏡,他們的濾鏡是由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組成的,跟你完全沒有關係。就繼續做你該做的事,盡全力地用你最真誠的自己與愛。」

這段話要與所有受流言八卦之苦的人分享,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曾經是流言八卦攻擊的對象,我們都曾經聽到別人對我們的批評,那些話聽在我們的耳裡,我們會有受傷,被誤解的感受,甚至,有些根本不是事實,更甚至我們自己都不認識流言中的自己,但是,請一定要相信,別人在說的,根本就不是真實的你,他們在說的是由他們內心投射出來的你,這和他們內在的無力感、缺乏安全感、恐懼、不平…等等情緒有關。

今天,聽到一個好朋友說的比喻,我非常喜歡,「當你看別人是鬼的時候,每個人都是鬼。」因為鬼是住在我們的心裡,我們的眼裡,不是別人。

人與人間的互相刺激

在團體當中,一段時間過去後,很難不會有這類流言八卦傳出,尤其是當一群人很緊密得交往,又彼此的界線不分明時,每個人的所言所行,都可能在不經意之中去碰觸與刺激另一個人內在的傷痕,被刺激到的人,如果沒有自我覺察的習慣,會很自然地把再被刺激到的受傷感怪罪給別人,怪罪,其實就是內心不適感的宣洩。

為了能在團體裡被接受,我們開始會謹言慎行,會很小心不要踩到別人的地雷,很小心不要說了什麼話又刺激了誰,但是,就算我們再小心,再謹慎,我們都不是每個人肚子裡的迴蟲,我們一定都會有機會說了「白目」的話,做了「白目」的事情,刺激到某個人內心原本就有的一個地雷。

聽流言八卦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機會聽到流言八卦,有時候會聽到很多誇張的事,有時候,會在ptt、臉書或團體中就直接看到/聽到別人的抱怨,當我們在讀這些訊息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會有同仇敵慨的感受,尤其當抱怨者和我們是好朋友時,我們可能會覺得,「我必須要站在好朋友這一邊,跟著一起罵別人。」就算我們沒有親自體驗到或查證,就算這個別人是我們從來沒有直接認識與交流的人。

為什麼我們會想要跟著起反應?

可能是,我很在乎我的朋友的感受,我要當個有義氣的人,我需要選邊站。

可能是,我相信這個人說的話,所以他認為的,一定沒有錯。

可能是,我最好跟著大家的想法,這樣我才會被團體所接受,而且跟著大家絕對不會錯。

可能是,曾經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的生命裡,我們還沒有療癒好這個傷,所以,當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時,就算不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我們也會覺得有需要反應的衝動,跟著一起罵別人,因為,這樣可以短暫地讓我們覺得自己比較有力量,這個人變成一個公共發洩的對象。

也可能是,只想要湊熱鬧,怎麼能錯過搬板凳來聽故事的機會?

總之,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能夠探索,唯一能為自己探索的,就是自己

誰能主持正義?

在八卦流言高潮的地方,常常會有雙方互相要烙人來支持自己的狀況出現,因為,雙方都想要自己的「正義」得到伸張。

人天生都會尋求支持與支援,這是再自然不過的天性,但我認為,這與許多從小不經意累積起來的文化教育也有關係,其中一種是這樣:

許多人小時候,被教導的是,在學校如果有同學欺負你的話,要跟老師說,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許多人 都選擇去告老師,老實說,有多少人內心都默默對常常把:「我要去告老師」掛在口邊的同學翻白眼? 是啊,老師來替我們伸張正義了,但同時,我們與被告狀的同學也產生了更大的裂痕,我們沒有機會發展出自己去處理事情的創意與能力,我們一直在期待著,有個正義的使者可以來替我們伸張正義,我們內心的「正義」只有在大人或有力量的人介入後,才有機會重見天日。

不可否認,小的時候有些狀況必須是大人進來處理沒錯,但是,思考模式不一定會隨著年紀增長就會改變,若沒有覺察或自我成長,在不知不覺中,連我們長大後,還沿用這種心情與處理衝突的方法,和人起衝突,不會自己想如何應對,怎麼表達,怎麼處理爭端,怎麼為自己談判爭取最有利的方案,甚至很多時候,我們連自己想要達成什麼結果都不知道…我們的本能反應是,「我要告訴一個比我有力量的人,這樣我的問題才能獲得解決,有力量的人判出來的結果,誰要怎麼讓,怎麼弄,都是對的。」

在團體裡面,都有意見領袖,這些人在不經意之間,就成了「比較有力量的人」,有意見領袖在我身邊,那我的「正義」就可以得到認可與支持,再不然就是拉攏一群人一起抱怨攻擊,有一群人在背後支持自己,感覺就非常有力量。

但是…這力量只是暫時且虛幻的力量,不是自己的力量!

所謂的「正義」,不是真正客觀的對與錯,是與非,只是自己內在需要被支持與聽見的需求與傷痛,有比較多人支持不代表自己就是對的,只代表比較會宣傳(比較會告老師)而已

看到公幹的事情發生時,在網路上各自烙人要來站在自己這一邊的狀況,我自己的本能反應是閃人,我不介意聽當事人的內在感受,與當事人一起深入探索事情發生至此的原因及改善方法,但是,我不會選邊站,不論是哪一邊,我都不想要站,也不會去說誰的「正義」是對的,誰的「正義」是錯的,因為,這不是我的戰場,是公幹和被幹的人的戰場,我選我自己這一邊,公幹的人可能覺得我不支持,被幹的人也會覺得我很冷漠,這麼做聽起來很自私,但是,我覺得,人必須先自愛,受不了就是受不了,這是我為自己設下的界線,為什麼要去打不屬於我的戰爭呢? 生活已經夠繁忙了,原本就是需要選擇舒服的朋友來往,選擇真心喜歡的在一起,如果,我明明已經覺得會不舒服,還硬要去交往,那我不就是沒事找抓馬,明知虎山有虎,還硬要往虎山而行?

還有,不喜歡與某個人當朋友,或討厭某人的言論,就直接不往來即可,手機號碼、臉書帳號,各大社交APP上的聯絡方式直接一鍵封鎖+刪除,輕鬆自在,若覺得對某人內心有氣,但又不直接告訴那個人,感到需要公開大罵發洩某人的行徑,或是有拉攏各大人馬的需求,那麼,該檢討的不止是你討厭的人,重點是也需要檢討自己。為什麼我有如此巨大反應的需求?為什麼我無法直接去和令我不爽的人吵架溝通,要在這裡拉別人來支持我? 為什麼任憑事情發生到我爆炸? 為什麼我一開始已經有不好感覺時,還繼續忍耐,繼續讓事情再發生下去?  

我覺得有想要與抓馬一起反應時,代表我的內心一定也有還沒有處理療癒好的抓馬在裡面,需要自己好好檢討一下

界線設定

在情緒勒索一書裡面,有一個章節提到,被勒索的受害人自己其實也有錯,作者很客氣,她的大意是:「我知道你被勒索已經很慘了,不想要再怪你,也不想你再怪自己,但是,是你自己”選擇”被人予取予求,是你自己”選擇”不設出界線大聲說不,是你自已”選擇”要被如此對待。」一個巴掌拍不響,被害人有各種”情非得已”的道德觀、信念與限制把自己困在那裡面,我們可以”選擇”被惡劣對待,也可以”選擇”畫出界線,爭取自己應有的尊重與平靜。

界線設定在我們的文化裡,常常被視為很沒有人情味或是不符合社會普遍的要求。

「夫妻為什麼要說請、對不起、謝謝,這樣太客套了吧?」

「好朋友之間就是不該算那麼清,講那麼白。」

「小孩就是該對長輩絕對服從與孝順。」

「加班是應該的。」

「主管就是要常常請客。」

 

但老實說,界線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沒有界線,就像我們把家裡的大門打開,讓阿貓阿狗全都進來,隨便在裡面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任憑他們把東西打破、沙發踩壞,食物亂吃亂丟,拍拍屁股走人,然後,我們還出來微笑跟對方說「謝謝,下次再光臨。」我不相信這些進來沒規矩的人會打從心裡尊重我們,更可能的是他們會覺得你這麼做是應該的!

一個有設自我界線的人,是一個非常了解自己的人,他很清楚明白自己的需求與反應,他知道什麼樣的狀況會讓他不舒服,什麼狀況他可以接受與開心,他不會任憑自己的自尊與需求被人踩在地上,他會先尊重自己的需求。

接著,他會是一個很好的教練,因為,他不會隨意犧牲自己的自尊與需求,他也不會忍耐到最後一刻爆炸時,才終於說出他受不了的是什麼,他在不舒適感出現之前,就會開始好好地溝通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都知道,在生氣爆炸的時候,想要教訓別人,別人是聽不進去的,一個好的教練知道,必須在自己心情穩定時,事先列出遊戲規則,這樣大家才好接受,這也就是台灣俗語說的:「知性好逗陣。」知道個性,相處起來就容易。

關於友誼設界線時,當然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說:

當我們畫出界線,只與內心感到舒適的對象交往時,好像會無意中傷害那些–很想與我們做朋友,但是,我卻沒有同等感受的人,他們可能會覺得受傷、被拒、無法融入,我們會擔心傷害別人的感受,因為心軟,就忽視自己的感受,但是,長久下來,這是對自己不真誠的。

sense of belonging

「真正的歸屬感不需要我們改變原本的自己,只需要我們成為真正的自己。」

 

我也有做過被畫出線的人,在當下是真的會覺得非常受傷,無法接受為什麼他不能接受我? 但是,再深入思考,我們真的是能夠很舒適當朋友的人嗎? 還是,我只是想要打入他所代表的象徵意義裡? 每一個團體或朋友在我們心裡都有一個象徵的意義,有些團體在一起時,他們在我內心看起來,好像是「快樂、被接受、有趣、高尚、時尚、酷。」等等這些我很想要追求,但我本身卻還沒有的特質,我想要打入這一圈,因為,那是一個歸屬感,是「哇,我也是”快樂”、”被接受”、:有趣”、”高尚”、”時尚”、”酷”的人」,我們自己無法給自己這些肯定,需要透過加入某團體,被某朋友接受與認同,才能獲得這些感受。

然而,硬要加入某些團體的犧牲是什麼? 「要改變自己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要小心別人的地雷,小心說話,小心行事…」就不能真實地做自己了。

人際關係,是許多人共通的問題,我認為,我們都給「好的人際關係」不切實際的期望-要大家喜歡與接受我們,其實,沒有大家都愛的聖人,人際關係,最終都回歸到我們與自己的關係。

 

One Comment on “八卦、正義與歸屬感的深層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靈性世界 SoulEvolve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