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的矛盾

healing.jpg

療癒不代表傷害從來沒有發生過,療癒代表了,這些傷害不再控制你的生命了。

 

我們會選擇療癒,是因為生活出現了問題,想要找到確切的答案與解決方式來處理眼前的問題,但是,在開始療癒之後,我們常常會發現,愈深入探索,本來想要找到的答案與解決方式並不如我們所預期,內心反而有了更多相關的疑惑。

療癒與自我成長原本就是一場自我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開始深入地了解自己,在我們為自己尋找最合適、最正確、最準確的答案和解決方式的過程中,我們開始深入自己問題的核心,要潛到最底層去看看「我的根源問題究竟在哪裡?」

問題早就存在

踏上這趟旅程,我們開始看見了許多過去盲目無視的問題,問題如今之所以會浮上檯面,不是因為問題現在才「跑」出來,問題早就在我們混然無察覺的時候,慢慢地形成,那些是盲點,因為沒看見,才會任憑滋長。

當我們踏上這趟旅程,認真地花心思去觀察體會時,會看見許多以前看不見的問題,這些是積存已久的問題,並不是今天看見了才「跑」出來的。

療癒的矛盾常常會在進入療癒的第一階段中出現,「本來我是要來找答案與解決方法的,怎現在反而”弄出”更多問題? 我想要的正確解答與解決方法呢?」

自我探索與成長沒有正確的解答與解決方法,這不是考試,比較像是科學實驗,在一次次的實驗,嚐試,改變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條件,甚至改變假設,再找到一個規則,但科學實驗也不完全是百分之百正確,有多少過去認為是正確的實驗或定理,在幾十年、幾百年之後被證實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抱持著找尋「正確」解答與解決方法的心情來做療癒與自我探索,那麼,我們失望而歸的機率會非常地高,我認為,設定一個合理的期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論是在工作上、創業上、照顧小孩、與人相處,或是療癒時。

 

我們尋求療癒的目的/目標是什麼?

我們是想要找到一個馬上能減輕疼痛的特效藥,或是深入治療根本的中藥?

在我們面臨的問題底下,都存在著一個問題的核心信念與其衍生出來的行為與思考模式,如果,我們只是想要暫時忘記眼前問題帶來的疼痛,那我們可能會藉助美食、酒精、藥品、性、娛樂…等等方式,暫時忘卻眼前的疼痛,然而,痛苦仍是存在呀!

這就好像我們不小心被刀割傷了手,感受到痛,痛覺並不是為了要殺死我們,它是為了保護我們,不要讓我們再去使用同一個身體部位,要讓它好好休息復原,我們可以吃止痛藥暫時感受不到疼痛,但是,這個傷仍舊存在手上,吃了止痛藥、感覺不到痛,不代表手上的傷口也跟著消失了,手上的傷,仍是需要悉心呵護,上藥與時間,才會慢慢地復原。

這和我們心靈上的傷是相同的道理,只是,因為心靈的傷,我們看不見、摸不到,只有感受到痛,因此,更容易就選擇麻痺的方式來處理,止痛藥就是美食、酒精、藥品、性、娛樂、恨…等不同的方式。

在自我探索的路途上,這些麻痺不去看的傷會慢慢地顯現自己,我們會覺得好痛好痛,或是有更多的疑惑–那我該怎麼辦?–會有更多的問題出現,原本自己覺得確實穩定的事,全都變得如夢如幻,抓不住。

那就要再更深入到最根源的地方,探討核心信念是什麼。

金錢與愛

舉例來說,對錢和財務規劃的恐懼,就算賺取了高於普通人的薪水,但卻覺得自己好像抓不住錢,錢不夠用,這個恐懼,雖然很強烈的展現在錢的面向,但再更深入探索,可能會發現,這個恐懼也存在生活的其他面向,相關的信念可能是「好事怎麼可能如此輕易就發生在我的身上?」「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一定有我一份。」「輕鬆不費力是天真的痴人說夢。」

接著,可能會開始看見「對呀,為什麼我總是讓自己做得要死要活,總是犧牲自己內心的需求與渴望,卻無法直接說出口?」「為什麼我總是對別人能直接說出自己內心實話,表現出自己任性的一面非常看不順眼?」「為什麼我總是有事都往自己身上扛,覺得自己是唯一能解決事情的人? 別人為什麼都如此無能?」

忍耐面對這些問題的痛苦,再探索下去,回憶可能會帶著你去看,你生命中,最早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或是,一直重覆發生什麼樣的事情,讓你衍生出了這些想法? 可能是「在我的原生家庭裡面,我必須要堅強,我必須拼命成為最優秀,我必須在做好自己的之後,接著也要幫旁邊人做他們該做的事情,我才有機會可以得到愛與認可。」再繼續探索下 去,發現了最核心的信念與根源是「我做成這樣,忍耐自己的需求到這地步,但他們卻從來都沒有給過我想要的愛與認同,我只是簡單的想要愛與認同而已。」

推到這一步,想必內心的痛苦指數是非常高的,這中間有多少的血淚與委屈。

追求不到的愛與認同,偽裝成了金錢,金錢其實不止是物質,它是能量的一種顯現,當我們看不見最根源的愛與認同,我們也看不到手邊已經擁有的金錢,當我們看不見,就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對待金錢的管理。

這個推論看起來好像非常沒有邏輯,但是,我們的心靈原本就是沒有邏輯的,在童年建立起來的模式與核心信念,大多時候都與「求生意志」相關,我們是為了能好好地生存,才必須發展出那樣的信念與行為模式,求生意志是完全沒有邏輯的,只要能活下去,才是最終目標。

推到根源之後,然後呢?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

推到根源,是看清楚,這個痛苦的感覺是來自某某時候的傷,內在某個渴望的需求沒受到滿足,這個缺乏的能量場會不停地在生活中,用不同的事件、物質、人…等來讓你不停地體會和重溫這項匱乏,一直到我們看見了最根源的問題在哪裡,最根源的缺乏在哪裡。

擁抱接受這個缺乏愛與認同的孩子,深深的擁抱與愛他,現在的你,可能已經與當時苦苦要求卻求不到的父母差不多年紀,他們不能給你的,現在,你有絕對的能力給予自己,他們無法給你的愛,你可以像疼自己親生孩子一樣的疼愛自己,你會怎麼疼你的孩子,就怎麼疼你自己。

這個階段很重要的是,要認清,當時的需求已經過時了,那是當時在我沒有能力給自己,必須時時依靠大人時,必須依賴的生存模式,現在的我,還需要這種生存模式嗎? 不,現在的我,環境已經大大不同了,我要重新審視現在所有的,把眼光拉到現在,而不是再續用過去的思考模式來檢視自己的一切,現在的我,能夠做什麼?

現在的我,能夠做什麼?

這個思考重點,可以用在原生家庭,也適用於前世相關的傷痛,我們會卡在一個痛苦裡走不出來,主要就是因為我們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做什麼改變,很習慣地用著一直以來行不同的模式行走天下,因為,痛苦總是熟悉的,可以掌控的,但是,改變呢? 改變能「保證」一定就會更好嗎? 很多人都會害怕無法預知的結局,至少,在痛苦之中,會知道反正結局就差就是那樣嘛!

是啊,這就是療癒的矛盾點,因為,到最後,我們都會發現問題不是在「正確的答案與解決方法」,而是在,我們是否願意跨出改變的第一步,去實行我們找到的答案與解決方法,沒有實行,就不會有機會知道是否正確,沒有實行,就不會知道中途還有哪裡可以修正。

療癒與自我成長沒有「升學保證班」,只有「愛迪生科學教室」(註),沒有考古題,沒有正確解答,只有在一次次實驗中,找到方法,找到行不通的根源,再深入根源去思考解方,行不通,就再修正方法,再不然,就改變假設(改變說故事的角度)。

 

註: 我國小的時候,學校有二個很棒的自然科老師在外面開了「愛迪生科學教室」,不教學校自然科的教材,每一次上課,都是一項新的實驗,每一個人都可以親手實做實驗,沒有正確答案,只有好玩與實驗的精神。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