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法 RIE

「我決定要停止向我老公撒嬌,因為我害怕這樣會寵壞他。

晚上當我醒來需要喝東西的時候,我決定我不要起床喝東西,因為,我需要學習自己安慰自己。

我決定在工作場合裡,要開始揍人,因為這樣他們才會尊重我。

我要開始在我媽不照我要求的方式時,用羞辱的方式對待她。

如果,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覺得很焦慮,我會告訴他,他傻傻的(想太多),他們應該要自己振作起來。

以上這些方式在我們對待其他成人的時候,聽起來都很有攻擊與傷害性,那為什麼對我們的孩子卻是不同的呢?」

也許是華人孝道的文化,孩子好像個人所有物品一樣,孩子只要和大人不同,或是有自己的意見,就很容易被歸類為「不孝」。

很多時候,「孝順」這兩個字在許多家庭裡面已經成為了親子關係的殺手,其實,重要的並不是不敢忤逆的愚孝,愚孝會造成很多秘密與隔閡,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無法深入到內心裡去,當孩子在某方面在父母前有話不能直說時,心門就關上了一半,如果,鼓起勇氣說出口,父母又盡是辱罵,心門就全關上再外加好幾個鎖頭與密碼鎖,當心關上後,我們要如何真的能有「貼心」的交流呢?

表面上也許可以裝得出來,但裡子是什麼,雙方心裡各自清楚。

我很幸運地能遇到一位華德福老師Karen,她曾經是我大女兒的第一個家庭托兒的老師,那時候,她才1歲,遇到Karen,180度地改變了我對待孩子的方法,在那之前,我是打罵加處罰孩子的信奉者,覺得自己這樣長大,不就應該是這樣教孩子嗎? 孩子怎麼可以不「害怕」我呢? 我一個眼神過去,就是應該要有威嚴才是。

Karen除了告訴我華德福教育的重點之外,她推了一 個非常核心的育兒哲學理念給我,叫做RIE(Resources for Infant Educarer),是由一位名為Magda Gerber匈牙利早教老師在1970年代於美國推廣的,激發她發展出這個方法的是一位叫Emmi Pikler的小兒科醫生,這位醫生曾在一個孤兒院裡測試他提出的理論。

什麼是RIE? RIE最基本的理念是,用「尊重與信任」的方式照顧嬰兒,因為每一個嬰兒都有其特殊的需求,也有他獨特的天份與能力,每個寶寶都不同,Magda要我們改變看寶寶的角度,不把寶寶視為一個只能完全依賴父母的小肉球,而是把寶寶視為一個完全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存在,他們有自己的感覺、想法、權利,也能夠對於他們要如何成長有意見,能夠自己去探索與發聲。

除了尊重與信任嬰兒的需求與表達方式之外,父母也需要尊重與信任自己的需求與表達方式,在雙方建立關係的開始,就帶著很覺察的心來磨合。

在一開始,這聽起來非常不可思議,什麼叫視寶寶為一個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存在?

許多人對寶寶的看法都是一個可怕愛哭麻煩的小肉球,但是,當我們愈是這樣看孩子時,他就會成為我們投射出去的看法。

Magda的理念是,大人對寶寶的態度與行為在默默之中,傳遞了大人是如何看待寶寶的訊息,這些訊息是孩子內化到內心的聲音,這會影響到孩子如何學習,以及他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大部份的時候,父母不隨便插手干涉孩子,孩子哭,先是在一旁觀察,這個哭,究竟是寶寶試著在溝通什麼,而不是一來就自以為是地開始做大人認為寶寶需要的事, 其實,這個方法是訓練父母尊重與信任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

後來深入學習靈性的知識之後,我發現Magda的RIE是個非常符合靈性的育兒方式,因為,她主張的尊重與信任孩子是個獨特個體的態度,那是我們需要尊重每一個人,每一個靈魂的,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我們可以互相尊重與信任對方。

寫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說,這方法是「放任」式育兒法嗎? 是什麼都不要管?

其實,並不是這樣,RIE裡,父母設定的原則與界線很重要,父母其實要先深入了解自己想要為孩子創造的生活為何? 大原則一定要有,而且, 一定要說到做到,有連貫性,不能朝令夕改,對很多父母來說,光是要做到這點,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修行)。

在大原則都符合的狀況下,給予孩子一個自由安全的空間做自我探索,孩子可能和兄弟姐妹或朋友會搶玩具,與其馬上跳進去當裁判,就給他們一些空間與時間,看看他們能否發展出自己解決衝突的方法,有時,孩子拿不到某樣東西、跌倒或是不小心撞到,會挫折地放聲大哭,也不要馬上把他們從事發現場抱起來(如果太嚴重要送醫的當然例外),在一旁靜靜地看著他,有時,有些孩子會自己找到方法解決,哭聲就停止了,繼續他原本的活動,有些孩子可能會需要大人摸摸頭,就可以再回去進行他們的活動。

其實,這方法就是從寶寶開始,給孩子「守護空間」(Holding space),父母信任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方法,也尊重他們探索出來的方法,不需要一定必須照誰的方法才對。

一開始對我來說,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根本是天方夜譚,畢竟,從來沒有前人示範給我看,我有時候會看著Karen跟她說,「這是童話故事嗎? 真的有人這樣教小孩,小孩沒有變壞嗎? 他們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慢慢地,在與一些RIE的團體與部落格的支持之間,我家的老二很幸運地是在RIE的育兒法下長大,老大雖然慢了一年,但是,她也跟著媽媽學習RIE,慢慢有被RIE,哈哈。

我記得去年,我和小孩講了一個故事,故事情節裡講到「處罰」,她們問我,什麼是「處罰」? 我才驚覺,「啊,這兩個小孩從來沒有被處罰過嗎?」搜索記憶,老大有被我打過屁股與關廁所,但打屁股她已經忘記了,關廁所還記得,我跟她們說,那就是處罰,老二因為沒有體驗過,不是很懂箇中滋味。

我問老大說,「你還記得媽媽把你關到廁所,叫你哭完才可以出來的感覺嗎?」

她:「記得,我覺得好可怕好可怕。」講得臉都皺起來了。

我心裡有些過意不去,再次跟她道歉,因為,我後來發現,要哄一個情緒像大海翻騰的小孩,並不是叫她自己去黑暗的廁所處理,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她抱過來,告訴她:「媽媽在這裡陪你哭,一直到你哭完。」通常,抱不到幾分鐘,她就會停止哭泣,也覺得被媽媽疼愛,她的情緒是有存在的價值的。

這幾年做療癒,看到許多人與自己父母間的隔閡,還有身體和心靈上的重擔與卡住的地方,都與「情緒是無法被接受的」,「情緒是不能討論的」,「就算生氣,也要馬上假裝沒事。」我們好多好多人,在成長過程裡,是不被允許擁有情緒的,我還記得小時候有些情況下,大人會說:「不准哭,再哭我再打,打到你不哭為止。」然而,這樣的停止哭泣,吞下了多少情緒能量積壓在身體裡呢? 我們的心門又多上了幾道鎖呢?

因此,我很推RIE,這是改變我當一個母親的重要核心哲學,很感恩我有機會遇到Karen, 她是改變我孩子命運的重要人物之一。 🙂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