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國與內在小孩的成長

作。」
最近在閱讀中國最火紅心理大師武志紅的作品–巨嬰國,可以讀到這本在中國被禁的書,覺得讀起來好暢快,「被禁」的事實一定增強了這感覺,哈哈!!
不過呢,武志紅以他多年研究人類心靈的精神分析方式探討「中國式」的現象,讓我對於一些中華傳統文化上的特質、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親子關係、愛當好人…等等議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雖然他寫的巨嬰國好像是在說中國,但是,深讀之後,我覺得不止中國,而是指所有受到中華文化儒家思想大力薰陶過的所有文化。
因此,就我熟知的台灣,也是充斥巨嬰國裡闡述的各種現象,讓我內心暗暗驚嘆,難道說,儒家思想是蘊育巨嬰的思想?!?!
在他的分析中,我也看見了一些華人女性的掙扎,在重男輕女的文化之下,家庭多重視男孩,對女孩是既沒有分到一些好,卻又要理所當然揹起一堆責任,缺乏重視與愛的女孩們,長大成為了缺乏愛與安全感的女人們,對自己身為女性厭惡,等有了女兒後,在女兒身上往往看見當初那位受傷小女孩的影子,不懂如何愛自己,自然不懂如何愛女兒,於是,再製造出一位缺乏愛與安全感的女人。
不懂得如何愛與接受愛、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成為了代代相傳的家族傷痛。
那男人呢? 男人從小受到這麼多重視與寵愛,一定就比女人了解愛了吧?
也沒有,武志紅的觀察裡,中國式家庭裡,父親常處在缺席的狀態,這缺席不止是身體缺席,也包括人雖然在,但情感上無法給予的缺席。
都得到這麼多了還無法給予與缺席?
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雖然得到了較多的重視、資源與關愛,但他卻需要揹負起全家人的責任,他不能自由地活出自己,不能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的,他真實的 自己從來沒被看到,甚至不被允許,當他處在自己的家庭裡,同樣面對一個缺席的爸爸和一個犧牲一切照顧自己的媽媽,當他看到媽媽時,他是內疚的,而且,很多時候,媽媽根本就把兒子當成老公了,因為自己的老公在情感上缺席,於是,這男孩等於從小就已是媽媽老公的角色長大,一切以媽媽說的算,「我媽會不高興」「我媽不喜歡」「我媽會生氣」,從小小年紀就已經學會必須為身邊女人的喜怒「負責任」。
然而,一個人的情緒可以是另一個人的「責任」嗎?
再者,男孩在某個年紀之後,是需要在父親的世界找到屬於他的位置,在不少的薩滿文化裡,都有強化這概念的成年禮,男孩在成年的前一天,要花一整天與自己的母親吃、住與睡在一起,媽媽要使出所有絕招對兒子好、寵愛他,因為,這是媽媽把兒子當成小孩的最後一天,這一天後,兒子就搬離媽媽的家,由族裡的男人們(父親為首)帶著他到野外進行啟蒙儀式,通常,啟蒙儀式就是計劃性地讓參與者受苦,如: 禁食、禁水、禁睡、埋在會有野獸經過的土裡、在洞穴森林裡獨處、與戴著可怕面具的強壯戰士對打…等等,等到他通過儀式後,他會受到族裡男性的接受,得到他在男性之間的位置,在所有男性的支持與幫助下,跟著男性們學習成為一位成熟的男人。
但是,這樣的啟蒙儀式早已不存在,男孩長大後,從沒有機會正式離開媽媽,媽媽又習慣把一切責任與希望寄託在男孩身上,兩個人從未在精神上分離過,男孩結婚後,仍然是男孩,而且,老婆的位置上早已有人做了,哪還有多餘的空間放太太? 於是,男孩沒有機會成為男人轉過身來出席自己新成立的家庭,繼續缺席,當男孩看見老婆生出的兒子時,他也看見自己小男孩的影子,老覺得兒子不成器,做得不夠好,不像老子,看兒子怎樣都不順眼,然而,對兒子的感覺是內在需要療癒的小孩,因為這樣,也無法給予兒子情感與精神上的愛與支持(註: 中國式的愛多是物質上的愛),更別說示範如何做為一位成熟的男人。
於是,一代傳一代,沒有人懂得如何去愛,因為,沒有人在精神上被愛過,後代因此常會說:「為什麼你要這麼對我?」最熟知的愛的形式是物質,是錢,我常覺得,爭家產更深一層是在爭愛,好像搶到比較多,就擁有比較多的愛,又或地位比較高。
他還提到,因為中國女性嚴重缺乏安全感,所以,常常會看見一種雞湯文是「你找的男人是這樣就幸福了!」內容多是,會下廚、會讓著老婆、會負責、是好好先生、沒脾氣、沒太多主見與意見、主動低頭認錯、穩重老實、可靠有安全感、聽話、錢都拿給我、不吸煙、不喝酒、不出去花天酒地趴踢,其實,仔細地分析,這些條件都與嬰兒在找全心關愛自己的爸爸媽媽一模一樣,嬰兒希望自己是全心全意受到關心、包容、呵護、支持…
佛陀出生時的故事很直接地說明了嬰兒的意識狀態: 佛陀剛出生後,向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出蓮花,接著,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接著大地震動,九龍為之灌浴。
每個嬰孩在剛出生時,都是這樣的意識狀態,不是只有佛陀,我們每個嬰孩都震動了父母內心與生活的大地,身邊的所有人事物都要圍繞著我們而轉。
但是,當這個意識狀態沒有受到滿足時,那個不滿不會消失,會延續到成人時,但在某程度上,成人只是身體成熟,心靈沒有成熟。
因此,我們會把缺乏的愛轉向戀愛的對象或是另一半身上。
我們到底是在找另一半或是在找父母?
記憶中,我第一位認真的男友,比我大五歲,交往五年,他絕對是「你找到的男人是這樣就幸福了!」文章裡,checklist全都打勾的男人,現在回想,當時他一直是在扮演我的爸爸與媽媽,滿足我的各種需求,和他在一起時,我什麼都不用會,也不會做,他全搞定了。
到了交往末期,我的頭腦告訴我,他絕對是符合標準的理想丈夫,錯過他,很難再找這麼「好」的,但是,內心某個地方就是不想要再繼續,於是,分分合合,搞得雙方都很痛苦。
後來,到我能夠把這段感情化為文字時,我發現,想離開的原因是,我的靈魂在對我大叫:「不要永遠當個嬰兒,你需要長大。」原來,我是個巨嬰。
嬰兒唯我獨尊的欲望與癮頭是世界上最難戒掉的癮頭之一。
後來,我從受到巨嬰式對待的戀情轉戰到遠距異國戀情,老實說,像是一下從天堂掉入地獄。
我的新對象(現任老公)checklist只少少鈎了一、二格,除了距離遙遠,文化、習慣、想法、感覺…全都不一樣,我們爭執很多事情,大多是白痴的小事,如: 吃橘子後,他說,「這橘子真酸,好吃」,我說,「你喜歡酸橘子? 」吃了一口,明明是甜的啊,為什麼說酸? 諸如此類溝通與文化上的障礙。
他也不是事事沒有意見,全都繞著我轉的聽話男,相反地,他意見比我還多,話遠多於我,結婚最初幾年,完全聽不進去老婆講話,也會喝酒抽煙,熱愛趴踢,以華人觀念,我就是愛上了一個「壞男人」。
好友開玩笑說:「你變了! 以前你是野蠻女友,你現在居然被壓制!」更多朋友勸我別傻了,及時回頭,快和前男友復合,怎會有人放下好好的公主不做呢?
但我想,是靈魂的功課就逃不掉,哈哈!
嫁給我老公後,進入了「必須長大」的過程,老實說,每次吵架或痛苦的時候,巨嬰癮都會跑出來,深深地思念前男友,然後責怪自己為什麼好好的公主不做,要遠離家人,獨自一人在這面對這個討厭鬼? 接著,想訂機票,衝回家。啊,這想法重覆了n次。
一直到孩子生出來,天! 簡直是巨嬰的惡夢,我就在缺人讓我唯我獨尊了,現在,要當被震動的大地,幫人灌浴的九龍。
因為這樣,生完孩子後,心靈上痛苦了好久,從不知道原來內在的孩子沒被療癒,沒受到照顧,沒有正式地在心靈上成熟,會讓生活過得這樣痛苦,沒有任何地方有教這門課,身邊的家人朋友也只能給我傳統的意見,或是,只能表達同情,因為,這是我們所有人僅知的,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我才會持續不斷地寫與分享內心的感覺,還有,在我身上有用的工具、 方法與思維改變,總會有人和我那時一樣痛苦又找不到路。
開始心靈的療癒旅程後,我深刻地感受到,這其實是一條內在小孩成長為成熟大人的英雄之旅,當我能夠改變我本身應對的無明模式後,我才能改變原本像是無明的命運,不再把我的幸福與力量建立在別人的生命之上,也不要求別人要對我的情緒負責,讓我自己與我的孩子們有機會能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而不是家族裡代代相傳命運的回聲。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