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集

「程式」的設定,在我們的原生家庭裡、社會文化裡、學校教育裡…等等綜合起來,我們給自己在這世上運行的程式,這些程式包含了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信念、信仰、信條、大眾可接受的規範、傳統、文化、常識與知識。

灌程式的過程,就是一種不知不覺的催眠。

從小,我們父母在潛移默化中,把什麼樣的信念與模式灌進我們的潛意識裡,上了學校,學校的課本裡默默地告訴我們,我們是哪個國家的人? 歷史觀為何? 哪些道德標準與行為模式可以在這個地方受到大多數人的接受? 意識型態為何?

每天打開電視、報章雜誌、網站、社交媒體、影片…等,接觸的訊息與文化象徵為何?

這所有點點滴滴的訊息,有形無形地傳遞,都像滴水穿石一樣地,慢慢地型塑我們成為程式集結的產物,我們與程式集認同,覺得,我就是程式集,程式集就是我。

當我們開始注意自己這台電腦裡灌了什麼樣的程式後,可能會有「天啊! 我有灌這個?」「啊? 還有那種垃圾?」「歐~~有這種好用的!」

再下來,可能會思考,如果這只是一個來自原生家庭的程式,以前在那裡好用,但現在根本用不上,那我要刪掉? 還是可惜著繼續留下來用? 留下來用可能會佔比較多記憶體,電腦會跑比較慢,也許刪掉才能裝進其他新的程式?

終於決定刪掉了,刪除後,我已經不再是以前的我,如果,一個程式可以刪掉,再灌入其他程式,讓我變成一個不同的內裝軟體,那麼,再看看裡面裝的所有程式,我真的只是這些程式的集合體嗎? 又或者,它們只是在這個當下讓我運作必須的軟體呢?

再探索下去,我不止是程式集,我多過於程式集,因為,我可以選擇新增與刪除程式,還有另一層意識的智慧在那看著或控制著程式集。

發現到這一層意識的智慧時,再回去看,程式集裡灌的

「我是個聽話的好孩子」

「我是個注重合群的好學生」

「我是個做善事的大好人」

「我是個賺大錢、做大事的商人」

「我是綠色的」

「我是藍色的」

「我是紅色的」

「我是黑人」

「我是白人」

「我是亞洲人」

「我是同性戀」

「我是異性戀」

「我是跨性別者」

「我是個男兒有淚不輕彈的男人」

「我是個三從四德的好女人」

這些,全都只是程式而已,在生活中、網路上吵來吵去,爭論不休的每個論點,都只是不同人裝的不同程式,要去和沒安裝某程式的人討論某程式,那是比較困難的挑戰,許多的衝突就是在各自堅持自己的程式時產生的。

重點並不在爭論彼此有哪些程式,重點是,我們每個人內裝的都是獨特的程式集,沒有兩個人的電腦用起來是一模一樣的,每個人的電腦都有自己的「性格」在裡面。

重點是,我們可以開始去看見爭論的細節,只是每個人選擇運作的程式集,不需要過度地與之認同或堅持,常常練習用這個角度去看每個人的行為與反應,尤其是自己的,相信,我們能夠對每個人與這世界的運作,能多一些的一笑置之。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