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吃菜單不吃菜

~~安東尼.戴邁樂.
原文:「How many people spend their lives not eating food but eating the menu?」~~Anthony de Mello
孩子開始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大人常會在小孩抓起一件物品,或用手指指向一樣東西時,告訴他們,「這是一本書。」,「那是一棵樹」,「這是這隻狗」,「我是你媽媽」。
當孩子沒有語言的概念時,對人事物的探索是超越文字的,他們會吃吃看、摸摸看、玩玩看、丟丟看、甩甩看、聽聽看、聞聞看等各種感官的方式來探索一樣東西,但是,當孩子學到人事物的名稱時,他們探索的心情就完全不同了,因為,在他們的頭腦裡,已經知道這是什麼了,就不會再用盡所有的感官去探索有名稱的東西,失去興趣,往下一樣新奇事物探索去。
長大之後,我們這個天性依舊沒變,我們會給身邊所有人事物一張我們認定的標籤:
「他是有錢的成功人士」
「他是沒錢、沒背景的窮人」
「他是購物狂」
「他是綠色的」
「他是紅色的」
「他是藍色的」
「他是美國人」
「他是台灣人」
「他是中國人」
「他是歐洲人」
「他是中東人」
「他是難民」
「他是基督徒」
「他是佛教徒」
「他是回教徒」
「他是異性戀」
「他是同性戀」
「他是跨性別者」
「他是雙性戀」
「他是大明星」
「他是普通人」
當我們給別人貼上種種不同的標籤之後,我們就再也不會再浪費精力、時間與所有感知力去感受一個人,我們只會用自己腦海裡給他貼的標籤去看他,反應出來的情緒與動作,完全不是根據那個人獨特的靈魂個性集合體,而是,我們對這張標籤的詮釋與感受。
前幾個禮拜,一個朋友問了我對敘利亞難民與回教徒的看法,因為,她看到一些關於難民和回教徒的文章,文章裡有所多歧視與貶低的口吻,想聽聽我的看法。
當她提到歧視與貶低的口吻時,我想到加拿大剛收敘利亞難民進來的那一年,許多華人移民者的圈圈有很大的反彈,在許多網路的討論與文章裡,都可以看到諸多反對、歧視與貶低的言論,言論裡,有很多是帶著恐懼,害怕這些人來這裡會對這裡的生活造成衝擊與影響,當有人提出相反言論時,可以看到有人提出:「你要你的小孩和這些人的小孩是同班同學嗎?」許多人因此不知如何回應,牽涉到小孩那要怎麼選?
那天晚上,看著臉書與微博各大華人圈圈反對聲浪,內心覺得有些小滑稽,原來台灣與中國網路社群也是有一致炮口向外的時候; 同時,我老公接到他一個老朋友的電話,問他有沒有多餘的外套等保暖衣物與各種生活用品的物資,老公問他要做什麼用,朋友回答:「今天第一批敘利亞難民進來了,我們一群義工在幫他們籌生活物資,有什麼捐什麼,你準備好後,我來收。」
頓時之間,人情冷暖,讓我一半熱,一半冰。
是啊,這些人是難民,是回教徒,但是,他們也是遭逢戰亂被迫離開自己家鄉的可憐人,戰爭是這些人自己造成的嗎? 並不是,是他們國家裡的主政者,是美國等外部勢力介入造成的,如果,可以選擇,我相信,沒有人願意離開自己可愛的家鄉,失去一切,以難民的身份進入另一個國家生活,一切要重頭來過,也不知道能否有過去生活的水準。
如果,拿掉回教徒與難民的標籤,他們就是一群遭逢戰亂,失去很多的人類,急切著開始和平與安定的生活。
新聞媒體,是政治的洗腦工具,不論我們看的是CNN, BBC, RT, 半島…等,他們都有自己的立場,要造成人們之間恐懼與猜忌最好的方式就是貼標籤,「回教徒都…」「難民都…」這些可以是政客推自己利益有關的政策的利器,因為,沒有什麼比恐懼更好聚集人類的了。
如果這些負面標籤換做是與我們自己相關的呢?
「華人都…」「亞洲人都…」「台灣人都…」「中國人都…」「吃豬肉的人都…」「發展中國家的人都…」
萬一哪一天,世界的情勢改變,這些都被媒體染上了負面的氣息,我們是否也會成為被攻擊、排擠、恐懼的對象?
「啊~~你的小孩和華人當同學哦!! 好可怕哦。」
但是,因為我們知道熟悉彼此的文化,我們會對發表這種言論的人翻白眼,覺得他們太無知,相反的,我們對於自己給出去的標籤是否也存在著無知?
回教徒可怕? 你了解回教的系統與歷史淵源嗎? 你有認識的回教徒嗎?
許多的恐懼都是來自於不了解、不熟悉等,對未知的恐懼。
每一種標籤背後站的那些人裡,都有好人與壞人,就像華人裡也有罪犯,有激進份子或神經病。
但如果,我們只是因為媒體都這麼說,朋友圈都這麼說,大家都這麼說,所以,我也這麼說,那麼,我也是吃菜單,而不吃菜的人!!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