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與濾鏡

「在我們仍與自己有著深層受傷的關係時,無法與他人創造出有效的關係。」~~Peter Levine

人很自然地都對自己的問題很盲目,所以,學習覺察與看見自己是靈性成長中,需要不斷持續進行的部份,在關係裡,當我們無法覺察或看見自己的內在,就會潛意識地想要在對方的身上找到自己,就像每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透過父母看自己的雙眼與應對的方式,來找到自己。

在戀愛的最開始,我們都在對方的身上看見了最美好的自己,那個感覺,就像新出生的嬰兒讓理想的父母捧在手掌心裡,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新鮮與喜悅,對方也在我們身上看見了最美好的他,雙方都是對方的「夢幻對象」。

隨著進入戀愛中期或婚姻,新鮮感過去了,從潛意識回憶裡滲透過來的童年模式,對愛的期待,對傷害的反應、父母對我們的態度與方式…等等,慢慢地浮現在戀愛與婚姻裡面,如果,沒有覺察,我們看著另一半的那雙眼睛裡,真正進入眼簾的不是眼前的另一半,而可能是我們的爸爸或媽媽,或是創傷的心情與事件。

我們看不見真實對方如是的樣子。

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極深的黑洞裡–童年時,沒有被滿足的情緒或處理的創傷–如果,我們沒有正視並療癒這些情緒與創傷,就會不停地重覆相同的模式。

我們會遇到不同的戀愛對象,或是離婚再找到下一春,但是,若內心的傷痕仍在,就會像無法控制地又遇到類似的狀況,好像那個傷痕在那大叫著說:「喂!! 快看啊! 有這個問題啊!! 你快來療癒裡面的傷啊!!」一次比一次更大聲。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們不完整的記憶,James Hill說過一句話,「記憶是停留在過去的想像力。」到底我們記得的是什麼? 又,若是創傷,為了不再次受傷,意識上會完全不記得或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我們的身體裡儲藏在對情緒的記憶,情緒會再次發生,感覺會再度襲來,但不知道這究竟是從何而來? 只能無意識地去反應應對,就會產生出,明明我知道我現在的情緒很不合邏輯,但是,我就是不開心,就是生氣對方。

在薩滿療癒與家族系統排列的呈現中,我們常常可以看見這些忘記自己是誰的情緒,當我們能用一個方式是呈現實際的樣子時,我們好像就能看清些什麼,雖然,有時不會完全地回憶起究竟是什麼,但是,我們的身體與情緒都知道,所以,有時候,做療癒的過程中,個案很多情緒湧出,但結束時,都有一種莫名其妙,剛剛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的感覺,想要說,卻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

如果沒有連貫的記憶,就沒辦法更好地了解我們卡住、盲目的部份,只會無意識地重覆模式,但在覺察、療癒或排列的過程中,我們能去連結到原始的情緒記憶,並釋放它,如此,我們才能夠拿掉那付「哈哈鏡」,真正地看見自己與身邊的人。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