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定義靈性 2 認識自我 Ego

延續上文「我如何定義靈性1

了解自我(Ego)與二元對立

在一些靈性團體裡面,常會看到「打分數比較優劣」這個有趣的現象。

圖取自創意亞亞

比如說,如果你沒有做到某些靈性形象應該有的標準,那你就不夠靈性,或是,你接觸的靈是優等靈、中等靈、低下靈,再不然就是會有人提醒你,你有這樣的想法/感受,代表「你道行不夠」,再不然就是,你不是已經「修行」很久了嗎? 怎麼還會有健康、金錢、情緒…等問題? 你不是「老師」了嗎? 怎麼可能還會有問題? 比如說,有人會說,通賽斯的作者珍羅勃滋最後有健康問題,所以,賽斯的訊息一定不夠好。

或許,是華人的文化裡,我們接觸的文學、電視、電影等作品,讓我們覺得修行人就是「應該」要有某種形象,一開始修行,七情六欲就自然而然「應該」要消失無蹤,否則就要受到「處罰」,或是,要被責難為「道行不夠」,在這個時代,我們又看見多少形象上「道行很高」,但卻做出非禮行為的大師?

我認為,普遍來說,人們都把「修行」或「靈性學習」想得太過於清高完美,好像走在這條路上,就不能夠顯現出一些缺陷,否則就是不夠好,也許是這樣的壓力,有維護形象的必要,所以,有道貌岸然,但私德有狀況的老師很多,像之前香巴拉的薩姜.蔣貢.米龐仁波切(相關文章)。

或許,我們應該要開始拋棄修行人就是完美人的觀念,而把每個人都當成是正在學習中的人類,我們有美好的時刻,也有黑暗的時刻,在靈性成長的過程中,就是不停地在覺察療癒自我,要能做到這,需要了解自我(Ego)的概念,或說,我執的展現,而自我通常是與二元對立(Duality)息息相關的。

什麼是Ego?

再仔細說,什麼是Ego? 拉丁文裡,Ego就是「我」的意思,如果你要用拉丁文說我愛你,那就是「Ego amo te.」而我是誰? 我是什麼? 我們需要有一些故事情節來形容這個「我」,比如說,我要和你做個自我介紹,讓你認識我的Ego,我的名字是Mira,現年39歲,家鄉是台灣台中,現居在加拿大多倫多,喜歡薩滿的實踐,也很喜歡寫文章刷存在感,我有一台車與兩個孩子,夏天喜歡種菜,最喜歡買書…blah blah blah。

這些都是關於「我」的故事片段,我可能和其中的某幾項特別地認同,因為少了那些,我的存在感就減弱了一些,有一些可能對我不是那麼重要,當別人攻擊我特別認同的部份,我會有存在感受到威脅的感覺,像我老公唸我書買太多的時候,我就會爆炸XD~~因為,那故事情節就是我,我就是那故事情節,你怎麼能攻擊我的故事情節(我/Ego)?

因此,當我們沒有覺察地為他人打分數,評價別人程度高低,好與壞,善與惡…的時候,往往就是Ego出現的時候,認同的故事情節是我們的生活在世上的標準,當我們非常執著在這個標準的時候,就會去批評他人正在行走的旅程,但是,我們不是對方,我們沒有生活在他的生活裡,沒有經歷過他經歷的一切,也不懂他的故事情節,我們又要怎麼用自己狹隘的標準去評判他人是好是壞呢?

Ego與二元對立

Ego的二元傾向,就是只要和我的不同,你就是奇怪的,如果對方的不同與我們差距太大,讓我們的Ego有受到威脅的感覺,這就像存在感受到威脅一樣讓人感到焦慮,那麼,對方就很自然地會被我們定義成「壞」、「邪惡」、「可惡」…等負面表列。

再者,人通常有一個特性就是: 認為自己認同的故事情節是史上/世上最好的!

舉個例子來說,剛結婚的時候,尊重我老公是回教徒,雖然他並不虔誠,但仍試著尊重他的生活習慣,所以,我不會在家吃豬肉,會和朋友出去吃飯時大吃豬肉,我那時候心裡常常想,拜託,豬肉這麼好吃,東坡肉、肉燥飯、肉鬆、肉圓…你們這些回教徒真是太不懂欣賞了,真是你們的損失啊!

當時,我很驕傲地認為台灣美食世界第一,豬肉是生活必需的啊! 尤其,當情況愈不允許我吃,因為認同的故事情節受到擠壓,我就愈想要吃,愈覺得不吃的人都不懂欣賞,愈想要叛逆,有時候和朋友抱怨我在家不能吃豬肉時,我會帶點暗暗地嘲諷意味在裡面。

只是個小小的豬肉都能這樣了,我們可以在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看見Ego的紛爭,大至宗教、政治、 信仰,小至吃素吃肉(或吃哪種肉),過於強烈地認同,我們做出來的行為就不止是暗暗地嘲諷,而可能出現攻擊的行為,若再更強烈地認同,也能夠全然地合理化我們的攻擊,甚至把攻擊當成是一種「正義」的行使權。

Ego是要消滅的惡魔嗎?

自我與靈魂

雖然如此,我並不覺得Ego是必須摧毀的惡魔,如果我把它歸類為惡魔,那麼我就我落入二元對立的狀態裡了,Ego是我們和這個世界接觸與互動的重要工具,靈魂沒有邊際,無法觸摸,要體驗物質世界,需要有一個實體的疆域,透過Ego,我們有了一個社交面具,一個參照點(reference point),從這裡,能夠延伸我們的觸角到想要體驗的各處。

從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甚至到社會教育,在這些不同的經驗裡,我們都在琢磨著Ego,它愈好,我們愈能在生活中行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Ego,就是個與世界互動的工具,但是,它不能當成主人,主人是我們的靈魂,Ego是靈魂的僕人,就像人與AI的關係,若AI把人變成了僕人,就不是一件好事,我們需要讓靈魂主導,好好地使用Ego體驗物質世界。

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我們不是自己的Ego,忘記了與靈魂的相連結,不知道要如何做,或是有什麼工具可以使用,再者,我們還有從小到大受過的創傷事件,這些,都會扭曲我們的故事情節,讓我們像戴哈哈鏡看世界,無法如是地看見別人,更不要說能看見別人也非常努力地走在他們的路途上,我們看見的是內在尚未消化整合的傷痛,因此,會有憤怒、批判、批評、攻擊等行為。

老師們,也是會有自己的Ego需要覺察,還有隨之而來的陰影需要去面對,因為檢查保養工具是時時要做的事。

靈性學習中的Ego

對Ego做了上述的解釋,把Ego的概念放在靈性圈圈裡的各種亂象,我認為,再合適不過了。

在我自己的經驗裡,東、西方看到好多不同風格的心靈老師,接觸了不同文化的心靈圈圈,我覺得有幾個文化差異,讓我重新思考「老師」這兩個字,因為儒家文化,華人對「老師」通常非常尊重,只要認為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出眾,就會稱他為老師,並用非常尊重的方式與之交往與談話,因為華人的教育背景,通常不太會直接質疑老師,會全心地接收老師的教導與意見,就算心裡覺得有一些怪怪的,還是會虛心受教,因為那是「老師」。

但是,在我西方的老師身上,比較沒有看過這種對老師「敬拜」的習慣,老師就是另一個已經系統性學習過某種靈性課程的普通人,仍是會對老師尊敬,但是,可以有許多的提問、討論,甚至在某些議題上可以有深度的對談,不是單向的老師給,學生收,而是雙向的溝通,在西方的學習下,我比較把老師當成一個知識與經驗的傳承者,英文裡也沒有「老師」的尊稱詞,就是直接稱呼老師的名字,像朋友一樣。

我不是要比較哪個好或壞,中西方也只是我個人經驗,也有某些西方老師侵犯學生,或東方老師表現出也是個人類的一面,我想重點在於這種由上而下的階級感,對老師「敬拜」的傾向,很容易讓Ego有機可趁。

有幾項常見的Ego問題:

  1. 金錢

金錢大概是靈性圈圈裡面最具爭議的話題之一了,有時候,我們會用金錢的高低來衡量身價、地位或是品質,各種不同的想法都有,如: 如果是靈性就不該與錢扯上關係; 如果是有用的課程,那就是值某某天價; 給所屬的組織捐獻…

市面上有些課程的收費都是哈佛大學的學費價,或採取直銷式的收費方式,或各種不同收費方法,我認為這是很基本的供需關係,有人出貨,有人願意付錢做買賣,市場經濟,銀貨兩訖,但若是因為由上而下的階級感而讓人感到付錢的壓迫,就是Ego以貪婪的形象出現時。

隨著人員增加,社群組織逐漸擴大,就會有更多的支出,要維持組織就需要金錢,漸漸地,朝組織化方向邁進,組織性的宗教就這麼成立了。

2. 歸屬感的需求

Ego希望自己能被接受,能屬於一群人,誰不喜歡和有相同想法的人交流,變成好朋友,能夠互相支持呢? 因此,一群有相同信仰的人能夠聚在一起,支持與了解彼此,那是非常好的感覺。一些老師或團體會利用人對歸屬感的需求,來吸引學生,很多時候,會找到靈性方式來安撫自己,都是因為原本就有創傷,沒有其他人支持的弱者,這樣的人有時就容易成為受害者。

3. 權力

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自然會有階級出現,老師是在階級的上層,可以擁有金錢、一群人的擁戴、甚至,因為有”靈性知識”,可以擁有很大的權力,而權力是很容易讓人醉心的,有時候,渴望權力的內在是一個急於證明自己、缺乏愛與關注的內在小孩,「看我! 我知道這個!」「看我! 我多麼特別」「看我! 我說的就是對的。」「看我! 現在我有這麼多粉絲。」「看我! 我不再貧窮了,我這麼有錢與社會地位。」「看我! 有這麼多人對我言聽計從。」

太急切於證明自己,就很容易跨越不該跨的界線或職業道德,說不該說的話,觸犯他人隱私與界線。

有時候,享受權力是因為,由上而下地控制他人可以奪走他人的力量,讓自己更有力量充腦的感受,在還沒有覺察與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時,很容易看不清這樣的盲點。

很多時候,又會因為覺得自己「已經」是某種「老師」了,聽不進去別人講,覺得自己是老大,大家應該照自己的想法來才是,在不敢忤逆老師的這種氛圍之下,又有多少人會忠言相勸呢? 在權力愈高處,有時候愈孤單,就會愈需要覺察,面對脆弱,覺察盲點。

小結

不要等待Guru出現,你的生活就是你的Guru. ~~Krishna Das

我覺得,人們需要重新看待靈性學習,不論我們是新入門,入門幾年,老學生,老師,或修行老鳥,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功課需要面對與學習,在一項法門裡,有很卓越的洞見與經驗,並不能直接變為神,就像Michael Jordan籃球當年打這麼好,他也只是一個在籃球界裡超群的籃球選手,還是人類,也有七情六慾,也會變老,他當年的技術如今也使不出來了,但是,這項卓越技術帶給他人生與靈魂的歷練卻是誰有奪不走的,靈性的學習也是如此,不論是學習薩滿、光的課程、天使、靈氣、各式冥想靜坐法、通靈、氣功…等,都只是透過這些工具與方法來粹煉我們的靈魂,這些工具與方法是Ego的一部份,我們不需要淪為工具的僕人,而是要讓工具來當我們的僕人。

因此,我們不需要花太多心力在討論哪一個僕人最好用,每個人喜歡的都不同,能夠幫助我們連結靈魂的,就是好僕人,而且,重要的不是哪個大師好,哪個法門贊,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的大師,僕人與工具是拿來輔助我們與生命大師學習的,如果它們帶著你遠離生命,強化你的Ego,那麼,你知道,你就不小心讓工具成為主子,而你是僕人了。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