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學習的初衷

再續前篇,關於走上靈性學習的初衷。
有人會問,所以,我如果有「錯誤」的想法,就會走上「錯誤」的道路,所以就甘脆不要走,這樣都不會有「錯誤」不是嗎? 又,我要怎麼知道我的初衷有沒有「錯誤」? 我要怎麼知道我看見的是「正確」的。
老實說,我覺得沒有一定「正確」與「錯誤」的初衷,也沒有一定「正確」或「錯誤」的道路。
我很常收到來信我問:「我的朋友說我適合走薩滿,你覺得我真的可以走薩滿嗎? 但是,我才初初步入靈性學習,我真的可以嗎?」或是「某某療癒者說,我某輩子是薩滿,現在直覺力也很強,我是不是應該要學習當個薩滿?」
我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一律是:「有興趣,那就試試看、學學看啊! 試了、學了,你才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這個方式,或這方式適不適合你。」別人如何告訴我們是不是個薩滿,或適不適合薩滿,都是那個人的意見,他又不是我,怎麼會知道我是不是、適不適合或喜不喜歡呢?
其實,我覺得問題的核心不是在問是否要學薩滿,而是在問「這會是一條正確/沒有錯誤的道路嗎? 」需要有人來背書一下。
我覺得靈性旅程沒有任何一條路、一個經驗、一個老師、一個同學…等是錯誤或浪費我時間的,不論我離開、開始、持續一條路,這條路上每個經驗都是無與倫比的珍貴,有時候,經驗會是美好到飛天,或是,驚奇聲不斷的,這很珍貴,有時候,經驗會是衝突難過的,這過程很珍貴,有時候,會看見多人ego間的碰撞,這見證是珍貴的,有時候,會遇上靈魂伴侶層級的朋友,非常珍貴,有時候,會遇上怎樣都談不來的朋友,但又必須要相處下去,這也非常珍貴。
任何經驗都是珍貴的,因為,在那過程中,都會有所學習與成長。
我想要再回到佛陀的故事上,他的故事在許多層面上是靈性學習與追求的一個原型。
他在離開宮廷、妻兒家庭與所有一切之後,成為了一個尋道者,他一路上加入了幾個不同的小團體與大團體。
一開始他道別了忠實的僕人與愛馬,換上僧侶的衣服後,他找到幾個有志一同的人,一起行乞,在路上,他聽說了第一個老師阿羅邏伽藍(Alara Kalama),於是,加入了這個瑜珈上師的團體,認真練習阿羅邏伽藍教導的冥想,後來達到了教導中最高境界-無所有處定(Sphere of Nothingness),他的老師想要他成為團體裡的共同領導人,但是,佛陀卻還沒感到滿足,他拒絕老師的好意,離開了。
再找到第二個老師郁陀迦羅摩子(Uddaka Rāmaputta),第二個老師在帶領他一段時間後,發現佛陀的水準是高於他,嫓美他自己的師父,因此,他想要佛陀成為這個團體的領導者,然而,佛陀拒絕了,離開後,他繼續尋找能滿足他的學習方式。
接著,他找到了另外一群志同道和之人,一起進行苦修,用艱困任務來測試一個人身體的方式,這一段時間,他嚐試曝曬於日,避免一種姿勢,比如,不坐或不躺,閉氣、禁食、斷食、不同的呼吸控制法,強制性的心智控制…等等,這些方法主要認為一個人能透過減低身體對存在的控制,進而釋放靈魂。
他全心全意地用這個方式修行,最後,加入了一個五個人的團體,他覺得這方式冥想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幾年之後,他的身體受不了,跨掉了,在那時,他才理解到,他根本是用死亡來換一個根本不是脫離苦難的方法,決定接受村子裡一個女人提供的食物,離開苦修的生活,那個團體裡的人完全無法接受他的決定,因為覺得他破戒了,紛紛拋棄他而去。
在這之後,他坐在菩堤樹下,面對他內心的一切,包括內在的惡魔(Mara),最後,他成為了開悟者。
讀著佛陀的故事,我覺得,這個架構好像一點都不陌生,就像坎伯說的「英雄之旅」,這是許多人在靈性探索之路上的經驗。
我們因為生活中遇上了原本價值觀或方式無法接受與處理的狀況,開始尋找一個不同的方式,想要幫助自己,本著那個初衷,我們離開了舒適的家、朋友圈、價值觀、行事風格、行為標準、思考模式,這沿路上,我們遇到新的朋友與方式,我們把這個方式試驗在生活上,有些可能合適,有些可能無法滿足我們內在的渴望。
於是,我們離開,再找到新的朋友與方式,在這當中,又再體驗與學習了一些事,在佛陀故事裡,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很多書上都沒有提過的部份,習慣宮廷生活的王子,深入叢林去生活,他花了很長的時間去克服在叢林裡生活的恐懼。
而我們何嘗不也是,離開熟悉與主流的價值觀,進入一個新的世界,在這裡面,好多體驗、情緒感受與想法都和我們原本的不一樣,我們也會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克服「這座新叢林生活的恐懼」,因為,一切都與我們所知的不同,出乎能正常預測的範圍,新的感官覺受、思考方式、價值觀、行為模式,全都刺激著我們面對未知的恐懼。
佛陀經歷了一圈,把他的身體也使用到極致,最後還被同修拋棄,有些人會專注在故事的這部份–你看! 他有多慘! 眾叛親離,身體全組壞光光。但是,故事仍舊進行著,有人為他帶來了食物,照料他,在看似絕路之時,上天總以某種方式送來一些我們需要的幫助,讓我們能再站起來。
如果,沒有這些經歷,離開皇宮的悉達多就直接坐在菩堤樹下,是不可能會有多年之後坐在菩堤樹下的體悟。
因此,經驗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學習方法、選擇的法門與老師也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在很多層面上,都展現出我們當下的狀態而已。
而難就難在誠實地去看見與接受,原來,我當下的狀況是這樣啊!
我很喜歡的小說家茱迪.皮考特有一句話說:「有時候,你不問問題,不是因為你害怕別人當著你的面說謊,而是因為,你害怕他們告訴你實話。」(原文: Sometimes, when you don’t ask questions, it’s not because you are afraid that someone will lie to your face. It’s because you’re afraid they’ll tell you the truth.)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