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 陳建年

陳建年的專輯是冒險旅行的好伙伴,他的吉他、音樂與歌聲與冒險是如此天衣無縫地搭配著,那種感覺,很像他的音樂幫我在旅途中準備著心靈,當我到達目的地時,就剛好能夠開始深入旅程或心靈上的探索,可以到很深的地方去

看見人與人間的交織

但是,不論我們看見或看不見生命豐盛富足的面向,或者,喜歡或討厭孤單,我們的生命之所以可以延續,就是因為有富足的這一面,還有與他人緊密交織的這一面。

短短五章的自傳

她的這首詩出現在許多其他作者的作品裡,她用好簡單的語言,描述人從盲目地過著生活,遇到問題,不知道到底為什麼會出問題,假裝沒有問題,不去面對,又掉進同一個問題,再到終於看見自己在問題裡面的習慣與責任,承擔起責任,從問題裡走出來,接著,帶著覺察地,不再掉進同一個問題,最終,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

擁抱我不夠的感覺

不論什麼(自內心)升起,任何我們無法用愛擁抱的部份,會囚禁我們—不論那是什麼。如果我們和它宣戰,我們就會住在監獄裡,為了心的自由與療癒,我們要學習認出與允許我們的內在生活。」

~~Tara Brach, Radical Acceptance

許多人活在一種「我不值得」、「我不夠好」的出神狀態裡,好像,總是會有「我一定有哪裡不對、不好、不正確、不可以…」。

在資訊爆炸的這個時代裡,我們非常輕易地可以看到所有人把他們最美好的一面,放在社交網路上流傳,而我們可能很輕易地把別人最最最用力努力呈現出來的那一面(可能只有在鏡頭前短短幾分鐘),當成是別人的日常,覺得別人怎麼能夠做到這麼好? 怎麼能夠想得如此完善? 怎麼如此有見解? 怎麼如些精進? 怎麼如此…完美?

反觀自己,我怎麼如此地…不完美…不堪。

這是網路虛擬世界的兩難,「假的,好美; 真的,不吸睛。」

而我們到底是活在哪一個世界裡? 虛擬的或真實的?

我想,兩個都是。

只是,在這樣真虛交替的世界中行走,我們需要對自己更加覺察,到底我顯示出來的模樣是我真實的模樣,或是,我想要世界認我是如何的模樣?

有時候,會有人和我說,在我身上看到的某些特質,很希望能夠有,好努力地在學習,但是,我會說,如果可以在我身上看得到,那表示你已經有了,只是需要表現出來。

很經常,處在「我不夠」的出神狀態中,我們只看見其他人有,但我沒有,看不見,是因為我們在出神狀態裡,只看得到自己想要看的,在這種狀態下,內在美好的特質就會投射在別 人身上,提醒著我們:「hey!!! 我在這裡啊!」

擁抱「我不夠…」。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無法接受當下這個自己時,我們就把自己放在自我批判的牢籠裡,在這出神狀態中,任何在外面看見令我們心之响往的人或形象,都在提醒著我們: 「打開牢籠的大門吧! 擁抱”我不夠…”,因為,美好的潛力都隱藏在那之下,只要你從出神中醒來,把焦點與精力集中在表達它。」

沒有一個虛擬世界顯示出來的人生是真正完美的,可以靠著包裝、修飾創造出一個形象,但是,真真假假,只有自己知道,只有自己能面對,因此,不要把他人網路上虛擬的人生拿來加強自己「我不夠…」的出神狀態,相反地,我們可以透過它從出神中醒來,那是能更真實面對自己的機會。

慈悲傾聽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投注在傾聽自己,靈魂想要訴說什麼? 深層的渴望是什麼? 也就是,把聚光燈打在內在呢?我們會發現什麼? 看見什麼?

腳踏實地靈性追求的哈納與魯柏

我認為,在某些新時代的教導裡,有許多很飄浮與只充滿花瓣與獨角獸的神奇與美好,在靈性的道路上,感覺美好是一個過程,但絕對不是終點,因為,獨角獸的世界不是對真相(Truth)的追求,面對真相時,很多時候會疼痛與不適,在珍與哈納,以及引言中的Ram Dass,他們都是對真相的追求者,他們帶著強大的好奇心,沒有既定的大師形象要維持,沒有宗教教條要遵守,對於每個人的靈性體驗保持開放與尊重的態度。

跳出擔憂的出神泡泡

既然,我已經選擇改變,改變的結果也不是此刻能夠控制的,我為什麼要用未知的結果來折磨自己,而不能好好地享受我當下的旅程、景色與小孩的陪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