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看生命的方式

1. 沒人TMD在乎

2. 沒人TMD在乎

有人說,「我的生活一直很shitty,為什麼一直以來都那麼難? 我好想要等到有一天事事都順心,再也沒有煩心事到來。」然而,生命之流沒有靜止不動,永遠停在同一點的時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它一直在改變,而改變總是在未知裡,如果,執著在永遠都美好的時候,那註定會持續地失望,持續地感到自己不順心,因為,執著在順心「應該」是什麼樣子,就像活在已知的過去一般,寄望在可能凡事順心的未來,此刻就只能如行屍走肉地過活。

人,很常會有自己只是滄海之中的一小螺釘的感受,好似只是宇宙中一個寬廣計劃中的一個小棋子,會遇到的人事物與命運似乎並不完全地掌控在手中,但是,當順心的時候,好像又會有種錯覺–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然而,我們從來也沒能夠掌控外在的狀況與結果,唯一真正能夠掌握的,是我們面對事情的態度,或許,決定自己面對生命的態度,就是自由意志的精髓。

維克多.法蘭克(Victor Frankl)在意義的呼喚(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有一段話,每一次讀,都很震撼,想像在集中營裡被奪走一切的法蘭克,他能控制什麼? 他身邊其他的猶太人能控制什麼? 身邊一切都被奪走,每個人都瘦如骨的外表,每天只有少量粗食,做著相同的苦工,死亡已麻痺,還剩下什麼可以控制? 他說:「當我們再也無法改變環境時,我們被挑戰改變我們自己,人的所有東西都能被拿走,除了一樣: 人類最後的自由—在任何環境之上,選擇一個人的態度,選擇一個人自己的方式。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在那空間裡,是我們選擇反應方式的力量,在我們的反應中存在著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原文:”When we are no longer able to change a situation, we are challenged to change ourselves.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to choose one’s own way.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