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發聲

很常,我們看到朋友之間交惡,是源自於不好意思拒絕對方,或在對方說或做了超過我們界線的東西之後,不敢/不好意思/不知道怎麼向對方表達我們的意思。
這與我們的叛逆期有很密切的關係,叛逆期是一個我們開始發掘自己是誰的日子,這段期間,很難熬,因為,許多原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開始變得什麼都不對,長相、身材、聲音與身體開始轉變,開始懷疑父母給的規則,對自己身邊的全世界生出了異議,不再不經思考地說yes or no,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
叛逆期是許多父母的惡夢,因為,原本乖巧聽話的孩子,像變了個人,頂嘴忤逆,在這華人的文化裡,是多麼地大逆不道,無法被接受。
然而,叛逆期是我們開始探索與尋找自己是誰的時候,我們會想要挑戰父母、社會與文化給我們的框架,開始去尋找「我是誰」的答案,這是一個重生的過程,就像出生時,我們需要用力地把自己擠出母親的產道,像二、三歲貓狗嫌的時期,會有許多鬧脾氣的時候,像是蝴蝶用盡全力地從繭裡鑽出來,小鳥從蛋殼裡破殼而出,都需要經過一番掙扎,才能夠重獲自由與新生。
如果,我們能夠從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叛逆期,了解這是尋找自我的過程,或許,父母親能夠不認為孩子是針對自己,或是大逆不道,那是找尋自我的過程。
一個有空間挑戰既有價值和現狀,在叛逆時能夠被包容的人,成人之後,比較會捍衛自己、為自己發聲或是接受自己的不同與需求。
一個在叛逆時期沒機會挑戰現狀,或是試著挑戰現狀,卻被視為討厭鬼,被批判,或因此失去父母的愛與接受的人,成人之後,比較容易成為爛好人,或是平時都很好,但一氣起來,就是火山爆發等級,可能因此,就立誓再也不和誰來往般的決絕。
當想要挑戰現狀、表達自己的力量被阻止、責罵、不被接受、忽視時,這股能量可能就會被投射在外在人際互動的各個角落,尤其是,當我們的想法與感受沒有被看見與聽見時,被投射到的對象,自然就成了壞人,而我們是無辜的被害人。
我們可以從下面的狀況來觀察自己:
容易突然地對某個人感到不舒服、被激怒,或是發現自己強力地批判某個人的人格與行為,這表示,我們的界線被跨越,地雷被踩到,但是,我們卻不敢為自己出聲,捍衛自己,或者是說出內心感受的真心話,只能讓憤怒在心裡燃燒。
這份憤怒不是新的,而是過往那位無法挑戰現狀的青少年,無法找到自己是誰,不能訂下界線並真實表達自己的憤怒,而他/她還住在我們身體裡的某個地方,等待著一個能安全探索與表達自己的環境,而要不要為他/她創造出一個安全的環境,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
許多人對於「憤怒」的能量都感到恐懼,有時候,父母不允許孩子叛逆,是因為父母也很害怕「憤怒」的能量,不知道要怎麼面對與處理,好像有「憤怒」出現,就一定是誰錯了,或哪裡不對了,但是,若我們正面地來看憤怒的能量,它其實是一個帶著我們行動的驅動力,好像火箭一樣,帶著我們向前到內心渴望去的地方,它是一股需要被引入建設性創造的力量。
當我們害怕面對憤怒,就沒有辦法正視內在的創造力,而那是找到我們自己是誰,並表現出來的力量。
如果,叛逆期時,不被允許叛逆,那或許,現在是我們面對那位不羁的少年/少女,問問他:「你想要表達什麼? 」「什麼是你想說卻說不出口的? 」「什麼是你憤怒表情與行為下真正想要表達的?」「你說出來,最壞會發生什麼事?」
在這個探索中,慢慢地去發掘自己的界線、需求、喜好…等,若一開始無法對別人表達,至少對夠真實地在自己的空間裡,可能是日記上,誠實的表達自己,這會是我們為自己創造安全空間的第一步。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