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最美好的禮物

「小孩通常會表現出父母之間、或在父母身後(譯註:指原生家族)未解決的狀態,他們也會向我們反映出,我們在和他們同年紀時的感覺,但那些感覺已經壓抑許久了。」~~ Mark Wolynn
我的大女兒剛出生的第一年,我常笑稱她是糯米飯,Sticky Rice,因為,她誰都不要,不要媽媽的朋友們,不要祖父母與家人,甚至,連爸爸都不要,除了媽媽之外,只要有人看她一眼或強把她抱過去,她就會哭上半天,她唯一 喜歡的地方是,媽媽的胸口,我常常需要把她揹在胸前,像無尾熊,像袋鼠,就連晚上睡覺,也要趴在我的胸口上,她出生前,我原本預計的百歲醫生法,完全無法使用,只能親密育兒法,滿足她sticky rice黏住的需求。
那時候,我的家人朋友都很同情我,因為沒有人可以幫我接手,寶寶只要我,很疲累,心裡常會大叫:「啊~~~~為什麼這麼黏??? 我什麼時候才可以自由???? 當媽媽怎麼這麼沒有自由??? 啊~~~~~」
現在,再回頭去看,我開始了解為什麼,從我懷孕開始,就開始了療癒自己內在胚胎、生產過程、小寶寶與小孩的過程,在某篇文章裡(現在一時想不起來),我曾經寫過出生後,我就因為嚴重的黃疸住在保溫箱裡很久,回到家裡,外婆充滿母愛地讓媽媽好好地做月子,把我從媽媽身邊帶開,我由她全時間照顧,媽媽一個月後,就回去上班了,從這表面上的描述看起來很正常,和我同代或現代的台灣小孩都是這樣成長的,我們許多人出生之後與寶寶再到幼兒時期,都沒有媽媽在旁邊照顧,因為,媽媽都必須為了五斗米而努力工作。
雖然看似正常,但是,對孩子來說,這是很種很深很深很深的寂寞與痛苦,但又必須要合理化這樣的狀況,我媽媽跟我說,我一歲之前,每晚都狂哭,任何人幫忙抱都沒有用,到現在,我還記得四、五歲時,媽媽到外婆家來看我,外婆說:「你媽媽來了,快叫媽媽。」我對媽媽說:「你不是我的媽媽。」指指外婆,「阿媽才是我的媽媽,因為我都和阿媽睡覺,你是阿姨。」好像媽媽對我來說,就像隔壁鄰居的阿姨,偶爾才見到,所以是同等級。
母親與孩子之間因社會普遍狀態而連結斷裂,讓我在四、五歲的時候,就認知到,「我再怎麼哭,你都不會來,所以,情感上,直接切割了,這樣子,傷痛會小一些。」這過程,是情緒上的創傷。
一直到七歲,外婆過逝(打擊超大),回到父母家,三個人像陌生人一樣地生活在一起,再重新地適應新的生活。
我的女兒在出生時,sticky rice的狀態,就是我同年紀時的狀態,但因為怎麼哭都不會得到我想要的安慰、媽媽的味道與懷抱,我放棄了,壓抑了內心裡最急切的渴望—媽媽的陪伴,我的女兒替我表現出來了。
我比我媽媽幸運,我不用很快回到工作場合,在加拿大,政府給媽媽們至少一年的產假,在家裡帶小孩。
於是,我在家帶孩子,和她全時間黏在一起,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這樣黏住,我與父母的相處模式都是比較有距離的,所以,我花了很久才適應她,一開始是用忍耐的方式一直黏一起,之後才慢慢地調適到「寶寶,我能夠給你」的心境,我發現,心境的轉變開始,她的轉變也開始,或許,她靈敏的內在天線覺察到,「媽媽是真的有能力可以給我,我不用擔心,我要她的時候,她就在那裡,很安心。」於是,她慢慢地哭得較少,也願意…至少給爸爸抱,其他人一直都是等到一歲之後才有機會。
如果,當時,我抱著「呃…在家裡帶孩子多痛苦」請人來帶,或是把她送去給保姆,或許,那個傷痛就只能延續,無法在這裡以改變模式的方式畫下一個句點。
現在的她,大概是小時候黏住時滿足夠了,她現在都不太需要抱抱親親,有時候,獨立的、自信的讓我覺得,和小時候也差太多了! 但也讓我覺得,還好那時候,有咬緊牙根地面對痛苦與成長的蛻變,這真的很值得。
常常說,孩子是我們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能夠細到他們反映出那些我們以為早已經沒事的事情,有時候,不是沒事,而是壓抑或放棄。
今天,閱讀到天下親子的這篇文章(你是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還是「挫折感」?)
雖然文章裡的重點講的是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或挫折感,但針對這個故事我有一個不同的切入點,用一個系統的概念來看。
文中的女孩有拔毛症,這本身就是一個未療癒創傷會展現出來的症狀,只有透過這個動作,她才能得到一時身體與情緒上的緩解,而這個創傷或許不單純來自於父母對她的超高要求,或許,有更多是家族裡的情緒,因為成功人士的爸爸說了一句很關鍵的話:「我們也是被打罵長大的啊!」文章裡沒有寫,但我自己亂推想,後面可能還接著,「我還不是活得好好的,還成為檢察官…」
但是,這並不代表,在同一個年紀的爸爸或媽媽,就是「活得好好的」,他已經忘記了在同一個年紀時,他的情緒與感受,以及那時候,他自己是用什麼”其他”方式來緩解情緒的。
很多在打罵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在打罵自己孩子的時候,其實,他們眼中在打罵的,並不是眼前的孩子,他們在眼前這面活鏡子的身上,看見了小時候的自己,在他們打罵孩子的過程中,打罵的是自己,因為,那時候,就是這樣咬緊牙根撐過來的,「就是要這樣才可以撐過,你也照這樣撐過。」
在那一刻,彷彿進入了一個出神狀態,再也看不見孩子本然的樣子,忘記了,孩子是一個個體,不是自己的延伸。
孩子的拔毛症,顯示了爸爸說「我們小時候不也都是被打罵長大」,並不是都好好的,過去壓抑下來的情緒能量,都在孩子身上展現出來,或許父母表面體面,但是,他們的內在小孩壓抑的強烈情緒,是很需要他們自己去面對和療癒的,如此,他們的孩子才有機會從未療癒的創傷魔咒中走出來,活生生的鏡子才能夠照映出整合後的一面。
孩子的問題,從系統的角度來看,不會只是個體挫折耐受力高不高的問題,他們通常反射的真相,就是我們最不想面對的那些,因此,面對與處理自己的傷痛與黑暗,那會是我們給孩子最美好的禮物。
10/24/20補充: 前兩天寫「給孩子最美好的禮物」文章後,收到有人問自閉症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雖然每一個自閉症孩子造成的原因不見得都一模一樣,沒有一個公式可以套入,每個都是獨特的,但是,這部電影卻非常值得一看,推!! 相對無言(The A Word)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