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請尊重孩子的命運

文章連結: https://bit.ly/3cwYtwL

這樣的故事在華人的文化中,像是路邊攤一樣,家常便飯。婆媳大戰之中,受傷的不止是媳婦一人,也包括兒子、孫子、婚姻與家庭和諧。

故事中,有意思的是到法庭當證人之後,婆婆才驚覺發現,原來兒子從頭到尾都不想要離婚,但明明她抱怨媳婦時,兒子也嗯嗯啊啊地應聲,到要開庭前一天,也和媽媽說希望可以順利離婚,最後,兒子終於在婆婆面前表明不要離婚,但媳婦回去嗎? 她在那當下也不知道,總還是存在芥蒂。

這一輩子,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是最重要之一的關係,因為,這是我們最開始進入世界的地方,在這裡,積累了我們基本的處事、應對、表達、溝通、價值觀等生命的基石。但是,孩子,不論男女,到了一個年紀之後,必須離開父母,父母也必須改變他們與成人孩子的互動方式,不能再像過去對寶寶般地干涉、控制與幫忙,需要給成人孩子蛻變為成人的空間。

在許多薩滿或原住民文化,甚至是我在閱讀中國周朝的禮俗(冠禮與笄禮),成年禮(Initiation)對一個人的成長里程有重要的意義,那一天,是正式長大從沒有責任的孩子,成為一個能夠承擔責任的成人重要里程碑

坎伯在他的訪談The Power of Myth (神話的力量)中,提到了某些部落成年儀式(Initiation, 有些翻譯為啟蒙儀式),要參加成年儀式的男孩,在儀式前一天,要花一整天的時間和他的媽媽在一起,讓他的媽媽照顧他,幫他穿衣,做好吃的飯給他吃,和媽媽睡在一起,但是,到了隔天成年禮,他必須正式地和媽媽說再見,和部落裡的男人們,包括他的爸爸,一起進入叢林裡,打獵,規定要獵到某些獵物,有些要經過某種讓身體受苦的過程,有些會禁食多日,並進入出神狀態,與神靈連結,進而得到關於他成年後的一些訊息與願景。

伊索比亞哈瑪人的跳牛儀式

成年儀式會進行幾天,等到他回到部落後,他再也不是男孩,他是男人,不再進入媽媽的房間,他會有自己居住的空間,開始身為一個男人的生活,他生命的決策不再來自媽媽,而是來自部落裡的男人與他自己,再等到他結婚之後,他就是一個獨立的家庭,雖然仍然在部落裡面互相扶持,但他的生活屬於他與他的新家庭。

成年儀式的過程包括了: 分離(separation)、啟蒙儀式(initiation)與回歸(return)

分離,代表著我們必須放下過去習慣的模式,這是從出生到成年前一天的生活方式,與父母互重的方式,需要花一些時間,好好地和過去說再見,感恩過去點滴的愛與保護。

啟蒙儀式,是一個人生的轉折點,是我們經歷蛻變,迎向新的、更廣大的生活方式,通常,在啟蒙經驗裡,會經歷很大的困難與挑戰,或是陌生不熟悉的生命變化,現代人生中,幾個重大的轉折點是結婚、生子、生病、中年危機、死亡…,但因為,我們沒有完整的成年禮,或是,成年禮只剩下party慶祝的模式,心靈上的意義已經消失,因此,很多人都是到結婚之後,才要經歷變為成人。

回歸,成功地突破啟蒙經驗後,再回到原來的地方,這時,需要與前一段人生的重要人物們重新創造新的相處模式,不能再以過去的方法相處,而這種理解是互相,大家都知道必須有的改變,而不是誰不再愛誰。

在這種準備完整的分離、啟蒙、回歸的過程中,父母給了小孩足夠的空間,媽媽和小孩也有一個時間與空間,用儀式性的方式鄭重地對過去的模式說再見,調整心態,當母親與孩子之間,有一個受到尊重的空間與時間向過去說再見,孩子就可以帶著母親的愛與祝福,走向未來的人生,並全然地擁抱他新的生命模式與旅程

孝道的扭曲

然而,在重視扭曲孝道觀念的文化裡,一個共同的原則是:「你孝順我,就是要聽我的話,讓我高興,不然你就是不孝,不管我的要求有多麼不合理,你就是要孝順我。」

其實,在這句話裡,可以看見,抱持這種原則的父母本身,他們是透過「孝順」,在強迫孩子給愛,但是,如果再深入去感受這句話,你會看見,這個原則是一個從來沒有感受到愛的滿足的人,在討愛、討抱、討秀秀,而這個愛最初缺乏的根源在哪裡? 在父母的父母身上

想像一下,寶寶會跟媽媽說:「媽媽,你要看著我,要聽我的哭聲,我的所有聲音,讓我高興,如果我不高興,我就大哭,不管我的需求有多麼不合理,不管我不知道自己在哭什麼,你就是要愛我、照顧我、不離開我。」當媽媽滿足了寶寶生理與心理的需求,寶寶得到滿足,之間的互動有來有往,沒有被忽視,他就能夠平穩地長大,而不是身體長大,但表現的行為是比他年紀小的樣子,或是,經常鬧情緒或是變得冷漠抽離。

因此,我常會覺得,當今扭曲的孝道其實是許多內在小孩沒有受到足夠愛與滿足的人們,把內在的渴望轉到小孩身上,因為,從父母那裡得不到,只好把希望往下延伸,期待小孩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與各種渴望,孝道變成了集體不滿足內在小孩討愛的教條,已非最初孝順的內涵了。

愛的代價

當我們失去了成年禮,又因為種種歷史的原因,如戰亂、飢荒、災難、動亂、文化傳統…等造成各種匱乏的因素,包括食物、物質、情感…等層面,匱乏的父母自然把觸角向下延伸,向孩子身上拿,一代傳承一代的扭曲孝道就油然而生。

一個過得圓滿的人生是不停地在分離、啟蒙、回歸的循環裡走動,也就是,時常要放下過去的舊模式,迎向新階段與挑戰,調整、改變、適應,適應新階段,享受生活,再迎向下階段,再次循環。

然而,分離無法完成時,會有什麼樣的代價?

很常,代價是後代無法擁有完滿的人生,因為,一個人到了要變形,卻不能變形,只能留在原本的狀態裡,他就沒有辦法創造新的可能性,不可能直面挑戰,勇敢地迎向挑戰,更不要說,是在有祝福的狀態下迎向人生了。

多代的匱乏

在不同地區的華人個案身上,我觀察到一個華人家庭的特徵–一代又一代相傳下來受傷與匱乏的內在小孩– 很常,在想要往前推移去找到一位穩定、充滿智慧的祖先,是要往上好多代,有時候,甚至排了7-8代都找不到一個感到穩定的祖先。

也許,是因為我們過去1-200年之間,不斷地在經歷各種戰亂、飢餓、匱乏、主動或被動的離鄉背景,被殖民的歷史,再加上,我們的文化中,有長期重男輕女的文化,還有扭曲孝道,在心靈上,家族緊密的連結是建立在匱乏與教條之上,而不是自然流暢的生命之流。

當孩子無法與父母在生活與心靈上正式的分離,孩子自然就沒有足夠的注意力與生命力建構自己的生活,父母仍舊在多種層面上,影響著我們的選擇與決定,而且,通常出於對原生家庭的忠誠,或是扭曲的孝道,孩子會把讓父母開心,當個聽話的孩子,當成首要的人生目的,如果,不遵守父母的想法,通常會生出滿腹的愧疚感,再生出許多理由來替父母說話,說他們其實也只是愛我、關心我。

當我們要做一件與前人的命運、習慣或模式不同的選擇時,比如: 一段自由戀愛美滿的婚姻,若我們的父母從來沒有自由戀愛,或是,他們是家族裡第一代自由戀愛,他們的父母過去是相親,而他們在自由戀愛的婚姻中跌倒,身為孩子,在潛意識裡,出於內在的忠誠,想要一段自由戀愛美滿的婚姻,如果沒有道別父母的模式,進入蛻變的啟蒙階段,再用新的模式進入自己的婚姻,憑藉著傳承下來的舊的思路與經營婚姻模式,其實是非常難創造出新局面。

重男輕女關係中的母子關係

在過去重男輕女的時代,男人可以正當地有三妻四妾,女人要和其他”姐妹”共享丈夫,如果生了女兒,那是不值錢,因為以後只是嫁去別人家的妻妾,兒子才是可以讓自己地位增長的關鍵,在那種架構之下,丈夫並不屬於妻子一人,她無法從丈夫那裡得到足夠的注意力、愛與支持,於是,妻子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 ,相信大家都在各種不同的宮廷劇、古裝家庭劇,甚至是一些現代鄉土劇裡可以看到。

兒子揹負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地位是高或低,由兒子與其成就決定,不論兒子去哪裡,母親也跟著去哪裡,因為,她的婚姻中,無法完全地依靠丈夫。

在傳統的社會架構裡,可以有運行禮法與配套措施,但是,當社會變遷,世界已經變得不一樣了,仍無意識地忠誠於傳統模式,在自由戀愛的架構下,要放入這些舊世界的運作,那一定是問題頻出,兒子到哪裡都帶著媽媽,媽媽也把人生交在兒子手中,那麼,兒子就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容納妻子,現代核心家庭,沒有過去配套的婚配措施,妻子要把自己的人生交托到哪裡去呢?

很常就會發現,沒有妻子容身之處,因為該是她的位置有婆婆站在上面。

「當一個兒子被鼓勵留在媽媽的影響力下,女性的能量”淹沒”他的靈魂,這會阻擋他承傳到他父親男性的力量…榮格稱男性靈魂中的女性面為阿尼瑪(Anima)…留在母親影響下的兒子身上,阿尼瑪會較強大,令人驚訝的是,一個留在母親影響力下的男人,通常比較無法了解女人,對女人難有慈悲心…」~~~Anna Zanardi Cappon (Mummy’s Boys, Daddy’s Girls) (註)

什麼是在母親的影響之下? 這指的是,母親從來沒有正式地對兒子放手,讓他迎向自己的生命,沒有分離,自然,沒有人能夠走入蛻變的啟蒙期。

由Anna Zanardi Cappon的話來看,重男輕女是一個雞生蛋,又蛋生雞的無限循環,也難怪,在中國文化下,女人一直有無法被了解,也沒有平等的地位,因為,男權社會下的制度設計中,男人一直都是待在母親的影響力之下的。

向孩子的命運表達尊敬

一位已經退休的德國家族系統排列師Ursula Franke,在一次的排列中,遇到一位個案和她成年的女兒相處有很大的問題,沒有辦法好好說話,和平相處,印象很深,在排列的最後,Ursula讓個案向她成人女兒的命運深深地一鞠躬,此舉引來現場一位亞洲學生的發問:「為什麼你讓媽媽對小孩鞠躬? 不是應該要相反嗎?」

Ursula說,因為,媽媽是需要尊重成人小孩自己的命運,那是媽媽無法掌控的,媽媽只能對孩子的命運表示尊敬,孩子有自己的選擇、決定與創造生命的掌控權。

我們要從華人傳統的觀念裡跳出來,要丟棄認為孩子不管怎樣就是要向父母鞠躬,聽父母話的模式,父母需要覺察自己是否已經入侵與干涉孩子的生命與命運,面對成人孩子,甚至是對小孩子,我們都需要練習尊重他的選擇,並正向面對「分離」這一步,這才是孩子能夠蛻變為他需要成為的人的關鍵,才是孩子幸福人生的第一步。

回到最開頭的文章,該文作者也不知道後續發展為何,但可以見的是,婆婆與兒子需要一個正式的分離,這個分離可以是,媽媽堅持要掌控兒子,兒子為了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新生活,痛苦地背叛媽媽,當個不孝子,換來一輩子罵名; 又或者,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空間,讓孩子可以正式地帶著我們的祝福與我們分離,帶著自由與祝福,轉身迎向新的生活型式與生命階段,我們的幸福,不是建構在孩子的生命之上,而是建構在我們手中。

註: Anna Zanardi Cappon~book Mummy’s Boys, Daddy’s Girls~~

When a son is encouraged to remai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other, female energy ‘flood’ his soul. It prevents him from assuming the masculinity of his father. The same is true for a daughter who remai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er father; her soul is ‘flooded’ by male energy. It makes it difficult for her to accept her mother and limits the development of her femininity. Carl Gustav Jung calls the femininity of a man’s soul Anima and the masculinity of a woman, Animus. Anima grows more strongly in a son who remai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mother. Surprisingly, this means that a man who remai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mother is less understanding and compassionate towards women and is not easily accepted by either men or women…..”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