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不是指著月亮的手指

我不想戳破理想的氣球。 佛教或许是較接近的,不過事實上,沒有任何宗教真的接近。。。

在消逝的每一天裡感受到自己本體身份的人是接近的。

感性是務實的。

每一天都是一次誕生與死亡的概念是接近的。

那些會因為傷到了一隻跳蚤而掉淚的人們是接近的。。。

那些對存在於一塊石頭,一棵樹,一隻鳥的意識常懷欣賞與感恩的人們是接近的。

傻瓜和白痴通常比聰明人要聰明。

善意與惡意世界的反思

我很喜歡賽斯在夢、進化與價值完成一書裡面講到的下面幾段話,他主要在提醒我們看見宇宙中的善意,自然間的合作關係,人與人之間充滿愛心的互相幫助等現象,是我們為因應生存、生活、宗教、文化等創建出來的信念讓我們有了相反的看法,從薩滿的角度與體驗來說,大自然一直在告訴我們這些充滿善意的力量是如何在各種物種之間相互幫助合作,以利彼此的生存與茁壯。

轉換意識與限制性信念

若你平常能夠處理物質實相,就不會在意識轉換或離開本台時遭遇困難。…如果你在紐約市有 問題,不論旅行到哪裡去,你也極可能以一種不同形式碰到它們。一個原本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太大問題的人去靈修,通常不太會遇到被侵擾的狀態,因為,他本身的生活的信念帶領著他在離開本台時,也能夠很平常心地接觸到另一個世界,如果,我們生活在盲點中,不論我們去哪裡,不要說靈修,就算出國、認識新朋友,就會帶著我們的盲點跟著一起去,因此,重點並不是我們選擇了哪一個教派,用了哪一種靈修方法,或選擇了哪一個老師,重點是,我們的實相不停地反映出自身的信念給我們看。

腳踏實地靈性追求的哈納與魯柏

我認為,在某些新時代的教導裡,有許多很飄浮與只充滿花瓣與獨角獸的神奇與美好,在靈性的道路上,感覺美好是一個過程,但絕對不是終點,因為,獨角獸的世界不是對真相(Truth)的追求,面對真相時,很多時候會疼痛與不適,在珍與哈納,以及引言中的Ram Dass,他們都是對真相的追求者,他們帶著強大的好奇心,沒有既定的大師形象要維持,沒有宗教教條要遵守,對於每個人的靈性體驗保持開放與尊重的態度。

信念架構造就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原住民的文化裡非常注重「故事」,當部落圍在火堆旁,說著族人生命從何而來的口述故事,夾雜著神話的元素在裡面,那並不是要在科學或歷史考據上要做到科學式的正確無誤,故事中神話元素要溝通的對象是人的心靈,故事的用意是從心靈上要建構一個信念架構:「我和宇宙之間的關係。」

賽斯 最深知識來自於你

不要把大師、牧師、神父、科學家、心理學家,朋友–或甚至我的話–擺在比你自己存有的感覺更高的位置。

關於肯定 Affirmation 與個人最偉大的力量

面對看似缺憾的一切,給它們一個位置,不推拒、不否定,因為這些全都屬於我們的完整性,從肯定自己的一切開始,肯定不代表著墮落,或是順隨著黑暗,肯定,是從看見開始,再進一步地接受,並全然地愛著它。

生命共同體

如果要大部份的人類都能夠理解到我們是生命共同體,「人類的一部分無法長久地在另一部分的犧牲之下生長或發展」,我們需要能夠集體地一起療癒創傷,有覺知地、有意識地一起正式傷痛,而不再用對立的油去澆傷口,不再用仇恨的火去創造更多傷痛,我們的心靈需要長大,從三歲小孩的心靈年紀成長,慢慢成為大人,慢慢地了解,分享、溝通是安全的。

好壞取決自身對人事物的解讀

「你的感受並非你生命中發生事情的結果—而是你對發生事情的解讀…我們生命的品質,並不是由什麼事發生到我們身上來做決定,而是,我們對發生的事情做了什麼行動而定。」
~~Tony Robbins

反人性的後果 3 部落意識

我們常感到多數人認定的事情,就是對的、好的、善良的,上面這句話說,「就算大多數人都接受,謊話也不會變實話,錯也不會變對,邪惡也不會變好。」其實只對一半,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開始去看見,自己究竟是偏好哪一個部落? 我們的哪些信念、行為、態度與人生走向是受到部落影響? 哪些是合理? 哪些是不合理? 哪些是有益於我們靈魂發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