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遠而近 外轉內的療癒過程
在表層的過程中,我們開始找到新的力量與資源,支持著我們,這些力量與資源會慢慢地內化,讓我們感到比開始療癒之前,要強壯許多,就像Mark說,他有靈性的老師與靈性父母,他那時已感到足夠,而當我們內在的力量足夠之後,慢慢地,宇宙會帶著我們向更切身、更近的創傷移動,讓我們帶著新的力量去看見原本只能逃離的痛楚—父母,他們是我們來到這世界上,對這世界第一印象的開始。於是,開始挖掘我的原生家庭,尤其是父親與母親,再在心靈上慢慢地接近他們,重新喜歡他們,這是條漫漫反覆的長路。
伴侶間公平的迷思與內在小孩
未療癒的創傷會讓人一直處在緊張狀態,當眼前的狀況提醒我們「愛的模式」要上場時,全身的神經都緊繃了起來,大腦不會停也不會休息,就算和愛與在乎的人在一起,大腦仍一直在搜索危險,這個危險就是「無法得到愛」的狀態,因此,我們很容易在這個狀態上,就誤解了伴侶要向我們表達的話,會視之為攻擊,比如,我就把另一半誠實表達自己電力的狀態,視為一種惡意,因此,在這個負面迴圈裡面,把另一半一直視為危險的來源,而非能夠要求幫助的資源。
療癒 再次回到身體
療癒是讓我們再次回到身體做自己的旅程,因為,只有當我們能夠全然地生活在身體裡,連結身體與心靈,我們才能夠把心靈的強大資源,以各種豐富、有創意的方式,透過身體顯化在這個世界上,這個時候,我們才能把自己的獨特貢獻給世界
挖掘家族故事
深入了解父母背後的傷,並不代表替他們療傷是我們的責任,也不代表承擔他們的痛苦是我們的義務,也不代表孩子就該讓父母予取予求。了解與同理他們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知道,哪些是屬於他們的命運,哪些是我們在無意識當中,傳接下來的情緒、感受、想法與模式,並把這些未經處理的原材料從黑暗之中,帶入光明,當我們能夠看見它們,給它們一個名字、出處、位置與空間,就能夠有意識地做出不同的選擇,走上一條新的道路。
兒時最愛童話與心靈的探索
海寧格提到他的觀察,如果童話故事的情節是一個七歲前的孩子能夠直接體驗的,那麼,內心連結到的問題是與他童年時實際經驗有關,他舉的例子是德國童話故事侏儒妖(Rumpelstiltskin),因為,故事中有個內在圖像是小孩被送走或拋棄; 如果童話故事的情節只有成人能夠經驗,那麼,內心連結到的問題可能就與家族裡的糾結有關係
肉圓加辣與創傷
在一個共同專注的新聞事件裡,我們看見了一個原型的角色–施暴的父親與受害的孩子,這激起了我們內在無意識裡的黑暗,不論有什麼樣的感覺,都可以用這樣原型的事件,來深入探索自己的生命,因為,施暴者與受害者的角色也都存在我們的黑暗裡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