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意識與限制性信念
若你平常能夠處理物質實相,就不會在意識轉換或離開本台時遭遇困難。…如果你在紐約市有 問題,不論旅行到哪裡去,你也極可能以一種不同形式碰到它們。一個原本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太大問題的人去靈修,通常不太會遇到被侵擾的狀態,因為,他本身的生活的信念帶領著他在離開本台時,也能夠很平常心地接觸到另一個世界,如果,我們生活在盲點中,不論我們去哪裡,不要說靈修,就算出國、認識新朋友,就會帶著我們的盲點跟著一起去,因此,重點並不是我們選擇了哪一個教派,用了哪一種靈修方法,或選擇了哪一個老師,重點是,我們的實相不停地反映出自身的信念給我們看。
信念架構造就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原住民的文化裡非常注重「故事」,當部落圍在火堆旁,說著族人生命從何而來的口述故事,夾雜著神話的元素在裡面,那並不是要在科學或歷史考據上要做到科學式的正確無誤,故事中神話元素要溝通的對象是人的心靈,故事的用意是從心靈上要建構一個信念架構:「我和宇宙之間的關係。」
生命共同體
如果要大部份的人類都能夠理解到我們是生命共同體,「人類的一部分無法長久地在另一部分的犧牲之下生長或發展」,我們需要能夠集體地一起療癒創傷,有覺知地、有意識地一起正式傷痛,而不再用對立的油去澆傷口,不再用仇恨的火去創造更多傷痛,我們的心靈需要長大,從三歲小孩的心靈年紀成長,慢慢成為大人,慢慢地了解,分享、溝通是安全的。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