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發聲

許多人對於「憤怒」的能量都感到恐懼,有時候,父母不允許孩子叛逆,是因為父母也很害怕「憤怒」的能量,不知道要怎麼面對與處理,好像有「憤怒」出現,就一定是誰錯了,或哪裡不對了,但是,若我們正面地來看憤怒的能量,它其實是一個帶著我們行動的驅動力,好像火箭一樣,帶著我們向前到內心渴望去的地方,它是一股需要被引入建設性創造的力量。

挖掘家族故事

深入了解父母背後的傷,並不代表替他們療傷是我們的責任,也不代表承擔他們的痛苦是我們的義務,也不代表孩子就該讓父母予取予求。了解與同理他們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知道,哪些是屬於他們的命運,哪些是我們在無意識當中,傳接下來的情緒、感受、想法與模式,並把這些未經處理的原材料從黑暗之中,帶入光明,當我們能夠看見它們,給它們一個名字、出處、位置與空間,就能夠有意識地做出不同的選擇,走上一條新的道路。

共情者的界線設定

我深刻地覺得,設定界線並付諸實行,該說是說是,該說不說不,這是很需要內在力量的一件事,因為,共情者很容易壓下自己真實的感受,而讓別人的感受佔據自己,如果,又是個受過創傷的共情者,那對於人我的界線就更加模糊。(這裡的創傷泛指身體與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