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終結

當我細心留意生存和死亡間發生的影響力時,便會見到死去的人,只是帶著緩慢的步伐離去,好像想在我們身邊多留一點時間; 而那些沒有被哀悼、被敬重、被懷念的人,會停留更長的時間; 而我們拒絕認識以及害怕的人,所逗留的時間更長,只有將悲痛釋放出來,在悲痛中敬重去世的人,他才能有真正的哀悼,死亡的人才能隱退回歸源頭,生命才得到了結,得到真正的死亡。

Bert Hellinger~No waves without the Ocean 心靈活泉

海寧格論宗教性

如果你曾有過靈性的體驗,不論是透過哪種法門,細讀海寧格的這段話,就能對他說的經驗感同身受,有時,不一定得要靈性體驗,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在不經意之間,直接碰觸這些力量,像是我們身在大自然中,被美景感動到不行的時刻; 像我們與珍愛的孩子或毛小孩在一起時,心與心相連結的愛; 當我們聽到一首觸動靈魂深處的歌曲…

他所指的宗教性,並不是指信仰任何一種宗教,我把它詮釋為靈性,這是人類共通的經驗,由古至今,名字不停地改變,方法不停地轉變,但是,本質一直沒有變。

打斷習慣性敘事方法

當一個人有問題,過一段時間後,他開始習慣性地用同樣的敘事來描述他的問題,這種不停重覆問題的敘事,以及其產生對映出的內在圖像幾乎不可能找到解決方案,描述問題只會支持問題,並讓問題持續,要找到解決方法的第一步是打斷這種習慣性的敘事方法。

孝順最原始的用意

嚴格來說,我們並非從父母得到生命 – 生命透過父母從很遙遠的地方而來,他們是我們與生命本源的連結,那是超越父母任何缺點的地方,當我們與父母連結,我們得以接觸那深層的本源,在本源裡充滿著許多驚喜與神秘,當人們看著他們的父母,並能認出生命的本源,很美的事就會發生。

為什麼找人幫忙很難呢

在海寧格提出「愛的序位」(Order of Love)中,父母和小孩之間的平衡是,父母給予,小孩拿取,原因是,父母給予小孩生命,小孩不能給父母生命,因此,在親子關係之中,通常能夠維持和平的親子關係多是因為,父母可以在自己允許的範圍裡給予小孩需要的,而不要求小孩一定要孝順、回報、或是達到某種條件才能得到什麼。

愛他們的命運

「直到你也愛著他們的命運,你並不真正地愛著他們。」~海寧格
因此,學習看見對方,聽見對方,並接受對方如是的樣子,愈能夠讓我們支持他們內在與靈魂中的力量與智慧,他們能夠在安然受到接受的狀態下,找到屬於他們的解決方式,這同時,也帶給他們尊嚴與力量。

旅行至道德經第一章

這讓我想到海寧格在家族系統排列裡面強調的「愛的序位」(Order of Love),這也是秩序的一種呈現方式,它無關父母的個性,為我們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無關乎我們的感覺,愛的序位就是秩序規律光創造萬物時遵循的一種秩序,當這個秩序因為創傷或痛苦等原因而被破壞時,關係就會失去該有的和諧,因此,我現在可以理解海寧格老年時為何常常提出「道」的概念,我想,他一定是更深刻地理解了道的秩序與規律,這或許就是老子強調「順應自然」四字中的「自然」。

閱讀海寧格

看著他的工作前進與不同階段的轉變,我不禁感覺,不能把任何教導都放在紙上,然後就說那是經典與一切的真相,或說,這就是唯一不變的真理,他後期常常去推翻自己前期的某些看法。

為何無法活在當下

其實,過去是可以梳理清楚的,那些丟到地毯下的東西,是可以在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之下,拿出來,透過再一次地感覺、看見、敷藥,再釋放掉它們的。釋放,是需要勇氣的,因為,每一次的釋放,都是一次自我的小死亡,那些小死亡,都是一次次英雄式的梳理,只有過去真正梳理完,才能在當下得到自由,才能全然地處於當下。

什麼是智慧?

細細品味海寧格關於智慧的詩,有種道家哲學的感覺在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如果這智慧是可以輕易用言語表達出來的,那就不是智慧了,智慧,是把自己放在生活中,和諧之中,通常,不是那花悄複雜的巧技,而是那些簡單到我們說:「怎麼可能這麼簡單」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