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Feelings Be

2. 當你兒子不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 讓他的感覺順其自然地存在吧! 自信地向他說:” 你想要的話,可以和我在這裡坐著,想坐多久就坐多久。
3. 當你的小孩因為太陽消失在雲後面而生氣, 讓他的感覺順其自然地存在吧! 告訴他: ” 你想要太陽繼續地閃耀!」
Janet Lansbury是我非常喜歡的RIE育兒倡導者,RIE育兒法裡,一個主要的概念是: Let feelings be!
讓感覺順其自然地存在吧!這通常是父母面對孩子時,最大的挑戰之一,接受貓狗嫌的孩子亂鬧脾氣、「這不是肯德雞」、唉唉叫、黏TT、失望、傷心、大大小小各種抱怨、哭泣失控…等,但她鼓勵父母們,面對孩子這些感覺與情緒的爆發,不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因為,孩子的感覺和情緒很多時候,他們自己都無法控制,而且,他們的情緒不屬於我們父母,試著替孩子管理情緒,哄騙、賄賂、或是,想要幫他們修復情緒等行為,並不是父母的責任,再者,這並不是真正在幫助他們處理情緒。
很多人害怕小孩崩潰,小孩如果在公共場所崩潰,投注過來的眼神就是「這爸媽怎麼教小孩的?小孩怎麼會教成這德性,在公共場所裡打擾別人?」但其實,在貓狗嫌的二、三歲時期,小孩就是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人的過程,崩潰是需要的,就像要建設之前,需要先進行某種程度的破壞,小孩崩潰之後,才能有機會學習怎麼從崩潰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式,整理情緒,但是,很多時候,父母因為受不了看見小孩崩潰,在那崩潰的開始就阻止了,要嘛不准哭,要嘛,再哭我再加重打罵,或是,礙於社會壓力,必須當下做出「我有在教小孩」的樣子,使得小孩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自發地處理情緒,許多人長大之後,有很多處理情緒的問題,有一部份,是從這裡而來的。
因此,與其用各種育兒技巧去管理、對抗、處理、「教」孩子情緒,又在這過程中大受孩子影響自己的情緒,如:「我怎會生/教出這樣的小孩?(大怒)」「是不是我的錯,孩子怎麼會這樣?(大悲自責)」,不如就接受感覺與情緒就是自然會存在與流動的東西,感覺與情緒沒有誰對誰錯,就是一個人的感受而已,不論那情緒表現出來的樣子有多麼荒唐、白痴、瘋狂… 父母只需要看見他們的感受,告訴孩子,他們看見了就可以了,這是坦誠地接受孩子情緒與感覺如是的樣子,光是這樣,就已經足夠了,有人看見了!
我們都知道,家是避風港,但若在家裡都沒辦法自在地表達情緒與感受,那麼,這避風港只是一個吃喝拉撒用的宿舍,我們所有人長大之後,都希望能夠找到一個伴侶能夠全然地接受全部的我們,喜怒哀樂全都能讓一個人擁入懷中,這份期望,並不容易達成,因為,另一半也可能是從小不被允許感覺自然存在的人,那麼,又怎麼可能有能力全然地去接受另一個人有感覺呢? 雙方都在緣木求魚。
父母對孩子感覺與情緒全然的接受,可以讓孩子有機會學習與情緒共處,人,有天生的本能把自己從低谷拉出來,孩子也是一樣,我們需要相信孩子有能力發展出處理情緒的應對,他們只需要空間,與如大樹般平穩、有力、安靜、寬容、接納與愛的父母,在一旁守護陪伴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