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 不要去
在我大女兒1歲左右,我送她到家附近一個華德福教老師開設的托兒學校,大部份的小孩都是3歲以上。
當我第一次走進去教室時,看見這些小孩拿著小刀子,一起坐在小桌上圍一起,切著蔬菜,準備著午餐時,我感到十分驚奇,在西方現在這麼過度重視小孩安全的世界裡,居然有一群3-6歲的小孩正拿著刀在切菜,如果一些婆婆媽媽看到,肯定是要說:「啊~~~小孩子不要拿刀啦,危險啦!!」
雖然在送大女兒去上老師家前,我已經在華德福教育的相關書籍上,讀到他們鼓勵小孩做這些日常生活的事情,但親眼見識到,還是覺得很驚奇。但是,看到他們每個人都很專注,也很小心地坐好,有紀律地切著菜,我對於「小孩子不要拿刀,危險啦」的信念瓦解了,我也想要我的孩子在那個年紀就可以學習使用刀子,於是,在她2歲多,我就開始讓她拿刀切菜,她也切得非常好,照片裡,她幫我切芹菜,我們一起坐了貢丸湯。
雖然能實際接觸華德福教育的時間不長,只有短短3年,但它的一些觀念,大大改變我生活上的信念,讓我變得比較願意冒險。
除了小孩使用刀之外,還有就是零下20度,也會帶小寶寶出門,會玩耍的小孩更是必須要有戶外活動,再冷都要去,我記得,最開始,華德福老師說要出去時,我不敢相信,但她解釋說,「天氣不是問題,你只要穿對的衣服,有對的裝備,不會有事的,而且,這樣可以培養小孩不論什麼狀況下,仍舊出門玩耍/過生活的習慣。」
我那時候才學習到,原來,狀況的惡劣不是決定人做不做什麼事情的因素,狀況惡劣或危險,我們仍舊可以靠著學習正確的方法,穿對的衣服,帶著紀律的方式來面對惡劣/危險的事物。
成長的過程中,我很常被家人說:「這不行,那不行,這危險,那可怕…」而不能去嚐試許多事情,好像,一直需要待在一個安全的泡泡裡,才是人生,但是,在那「安全」的泡泡裡,卻總是讓我感到不滿足,內在有好多渴望無法實現,在那泡泡裡,變成一個很無趣的人。
當有人問,你的夢想是什麼? 在要說出口前,總會有一個畫面,但想著,說出口後,又要被說「這危險,那不可以。」還是不說吧,漸漸地,有人問,你的夢想是什麼? 居然,再也無法知道要的是什麼了。
我相信,這是很多人生活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我要什麼了。」
其實,深層一些來看,我們不過就是在把渴望說出口前,被制約去想「這危險,那不可以。」於是,渴望之火漸漸熄滅,因為,每個渴望、每個夢想,都有那麼一點危險,一點未知、一點不可以。
華德福的教育法,居然間接地在最小的地方,改變了我一直以來的制約,大冷天就穿暖衣、戴好質量高的鞋帽,你可以出去,一點都不會太冷; 小孩也可以拿刀,也可以幫忙做菜,只要教好紀律與方法,一點也不危險。
在靈性學習的路上也是如此,路上會有各式各樣誘惑、貪心、能量、老師、靈體、、未知、危險…,但是,我覺得,不用一個人和你說「這危險,那不可以,有地雷、會燙、會切到」就害怕到不進廚房了,如果,只因為有危險的可能就放棄,那不就因噎廢食了嗎?
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能夠引領自己的老師,遵循著紀律與原則,我相信,危險的狀況不是要避免的地方,而是更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做功課、研究、學習的地方,在那裡找到最適合的方法、工具、態度來因應,因為,所有的渴望與夢想,都有那麼點危險、未知與冒險,若一直只想要安全,怎能到達夢想與渴望指向之處呢?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