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化之路與歸屬感
在做療癒的時候,我常覺得「孝順」的概念把我們許多人給綁住了。
因為,當有「孝順」的觀念存在時,身為孩子的我們,就無法避免地只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父母,並與他相處,就算在長大成人之後,明明在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中是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是,到父母面前,卻又成為那個沒有力量的孩子。
每個成人都需要走上一條「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旅途,這條路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並創造出一個屬於我們的穩定人格,在個體化的過程中,我們會對自己是誰有更清楚的認識,這個自己是不同於我們的父母、原生家庭(祖先)、國家或是文化的,在這過程中,並不是切割斬斷與這些要素的連結,這是一個內在的旅程,因為,有許多來自我們父母、原生家庭(祖先)、國家或文化上的信念與制約,會讓我們在看待生活時有很大的盲點,甚至,會影響我們的決定,讓我們無法找到最適合我們生命平衡的生活方式,如果,不經歷內在的個體化之旅,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碰觸到靈魂真實的聲音,並把靈魂的聲音表達出來。
這並不是個容易的過程,因為,我們可能會成為一隻黑羊,挑戰父母、家庭、國家,甚至是文化,這過程中,可能會感受到哀傷,不被理解的痛苦,或是覺得失去了重要的歸屬感,這些因素,都很容易讓人想要放棄內在個體化的旅程,簡單地選擇出自於「愧疚與無辜(Guilt and Innocence」的孩童心靈。
什麼是「愧疚與無辜」的孩童心靈?
海寧格在他多本著作裡都有提到這個概念,孩童為了要受到父母的接受,感覺到歸屬感,並能夠好好的存活下去,他們通常會觀察並遵守父母定下的規矩是什麼,當違反了父母的要求,就會感到愧疚,當順從父母的要求,就會有種自己是innocent的乖小孩的感受,處在無辜的狀態中,自己的生存就會沒有問題,因為會被父母接納,感到自己受到認同的歸屬感,做了父母不認同的事,就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存,因此,只要踏出父母定的圈圈,就會感到愧疚,也覺得自己是個壞小孩,失去歸屬感。
這是種古老的人類生存本能,在某些大宗教的經文裡就是遵循著這種愧疚與無辜的孩童心靈在教導著信徒。
然而,一個帶著愧疚與無辜孩童心靈的人是無法順利地完成個體化,因為,個體化旅程中最大的挑戰就是要遠離原本的框線,這種愧疚感與失去歸屬感常會讓人無法承受,因為那就像生命無法延續,要死了的感覺。
於是,我們很常可以看到帶著愧疚與無辜生活的人,會用羞辱的方式來對待別人,任何超出原有框線的人,都是不可以接受的人,要排除他們,把他們趕出去,或是,開始說他們的壞話,內在的愧疚與無辜感受深一點的人,可能會用言語或行動攻擊他人,常常,他們會用著看似非常有理的道德仁義或愛來發出他們的攻擊,然而,這往往是他們努力抓住歸屬感的證據。
歸屬感常會讓人無法尊重他人的選擇,因為,當他人做出了我這歸屬感中無法接受的決定時,這會影響我在這團體裡的歸屬感,歸屬感就是大家都一樣才能舒適的聚在一起,因此,我們可以觀察一些家庭間成員的互動,當有人提出了一個選擇或做法,若這與家庭裡原本的規則抵觸,就會發生互相攻擊,這根源就是歸屬感(生存感)被他人不同的決定或選擇影響了,所以,影響到我生存的,我就要攻擊,要削弱他人,惡性循環就出現,每個人都想讓他人變弱,因為都害怕自己的歸屬感會受到影響,所以,就不停地出現傷害/加害的行為,而他們都會有滿口道德仁義與愛去包裝自己的加害行為,把受害者塑造成惡魔般的存在,這就是還活在愧疚與無辜孩童心靈的人會做的事。
一個已經走過個體化內在英雄之旅的人是不會輕易成為滿口仁義道德的加害者的,因為,他不再受制於愧疚與無辜,好小孩vs壞小孩的孩童心靈,他在個體化旅程中,已經接受了無法當乖小孩的失敗,雖然內心疼痛,但是,這就是成熟大人的世界-沒有絕對的對錯,一切都有其緣由,每個人的經驗與選擇都該受到尊重。
在「孝順」的大傘下,最容易失去的就是對彼此的尊重,我們可能非常愛自己的親人,但是,就是沒有辦法「尊重」他們的選擇與命運,比如說,家人生病了,他說:「我不想要積極治療,我想要好好地把握人生最後的幾年時光,做想做的事。」假設,對方的選擇是不符合我想要的,而我出於「愛」,告訴對方,「我現在就是要你馬上去看醫生,去醫院,做檢查、做治療,因為我”需要”你活著!」於是,許多的衝突、隔閡與不愉快就來自這裡。
然而,我「需要」你還活著,「照我想要的方式去活著」滿足的不是家人的內在或靈魂需求,它滿足的是我本人孩童般需要被照顧的需求,因為,當你不照我的方法去做,我就必須直接地面對內在巨大的痛苦,孩童心靈的人無法面對這樣的痛苦,因此,就會做許多事情試著去說服家人照他的方式來做,然而,一個已經走過個體化的成人就比較能夠面對內在升起的痛苦,進而尊重家人的決定。
尊重,並不代表我們喜歡,尊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在自己的不舒適感與痛苦面前be ok,在做家族系統排列裡,我常會建議一個練習給個案,那就是對現實狀況真實的狀態深深地鞠躬,這個鞠躬本身就是尊重的象徵,我可以尊重你,就算這對我來說很痛。
個體化之旅也是同一句話,找到我自己是誰,就算這個我與原本父母、家庭、社會、國家與文化期待的不同,這會讓我有失去歸屬感的痛,但我尊重這個現實的狀態。
療癒不見得傷口就不見了,有時候,療癒的一部份是我能夠自在地與我的傷口在一起。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