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決定不再愛你的那一天
每個成人內在都隱藏著一個蠢蠢欲動的小孩 – 一個永恆的孩子,一直在成為的狀態,永遠沒有完成的時候,需要持續不斷的關懷、注意力與教育。那是人格中想要發展並成為完整個一部份。
~榮格
內心感到阻礙過不去時,很自然地會把書架上的榮格書拿下來讀,他解釋人心靈的角度,總能將我從單一僵固的觀點拉出來,以較為柔軟放鬆的心靈角度去審視面前的問題,這角度,從神話、符號、夢境,甚至結合薩滿旅行的刻意做夢去觀察無意識/靈魂正要對我表達什麼。
內在的孩子在爭吵中,想起來當初決定不再愛爸爸的那一天,記憶居然是如此清淅,因為看見了浮出的記憶,我意識到,原來,我曾經如此全然地愛著爸爸,但是,一次次,需求被無視,眼淚被冷漠對待,身體的瘀青與疼痛,讓我學習到,原來一個人說的話和他的行為可以如此不合一,原來,行動才是最誠實的語言!
如果要不受傷,就不可以將自己的愛與信任全然地投注在爸爸的身上,那天,我把渴望父愛的內在小孩丟棄了,選擇關閉她存在的空間,長大。
進入伴侶關係,仍無法全心投入愛與信任,但同時,一直存在的內在小孩的聲音隨著孩子出生,聲音愈來愈大,她仍在祈求爸爸會聽見她的需求,擦乾她的眼淚,並給她擁抱與愛。
有趣的是,當能給與愛和信任的男人出現時,會退縮,怎可能有這麼好的事會降臨,總是戰戰兢兢地,無法完全地接收。
更有趣的是,當男人無視需求,冷漠對待眼淚,或是言行不符時,會好似身處在理應是如此的熟悉感中,一部份的自己會抱著希望,會因此忍耐或放棄自己的界線,想要全然地配合對方,因為我想要相信愛會在,但是,現實通常只是軟土深掘,直到我火山爆發,爆烈式地想要斷絕,再去想著要如何地堅強獨立起來,為分離做準備,同時,又會被悲傷憤怒的感覺包圍,好像,堅強與獨立的能量來源就是悲傷與憤怒。
堅強與獨立意謂著,我選擇放棄愛了。
這個模式裡,堅強與獨立無法與愛共存,因為,封印起來的內在小孩仍有輕易一碰就會洪水倒灌的悲傷與憤怒,不小心用力碰到,就會刺激神經,進入逃跑模式,才不會有再被傷害到的感覺。
這位小女孩,我們能否一起手牽著手,從決定不再愛他的那一天走出來?
我們能否一起回到你下決定的前1小時,你仍舊對愛充滿希望,對依賴充滿信任的時刻?
我們能否一起帶回對愛的希望與信任? 因為,對愛的希望與信任不止來源於一個人,這是我們的靈魂原本就會的事,隨著出生帶來,只不過因為一個人的不經意而失去。
親愛的,我都可以給你。
In every adult there lurks a child— an eternal child, something that is always becoming, is never completed, and calls for unceasing care, attention, and education. That is the part of the personality which wants to develop and become whole.
~Carl Jung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