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依存復原者
在兒時,如果我們常常需要當個好小孩,不讓父母生氣、失望、傷心難過,被要求像個小大人一樣,懂事體貼,善解人意,小心翼翼地走在父母情緒的碎玻璃上,不製造麻煩,那麼,共依存(Codependency) 的症狀大概會是你長大後,在工作上、關係情感中、婚姻中、親子關係裡的常客。
你可能在關係中會有以下症頭:
– 極度地把注意力放在你另一半的行為上,像有強迫症般,寬以待己,嚴以律人,只看得見別人的缺失,看不見自己的。
– 不停嚐試要控制、改變他人,甚至覺得他人需要目己來修復改正。
– 缺乏界線,無法說no
– 朋友、家人或伴侶離別或短暫分開會造成很大的焦慮感,很害怕自己被拋棄。
– 背叛自己,背叛自己身心靈的需求,以避免爭執,或是以此討他人喜歡。
如果上述中有1項,那麼你可能就有共依存的症狀。
其實,會有想當善解人意乖寶寶的意圖最初都是因為天性充滿同情心,想要大家都開心,不要有衝突,大家可以和平相處,因此,可能就會想,那我就忍耐一下,當個緩衝墊吧! 或是,我就犧牲一下一時的開心與純真兒童的需求,讓爸爸媽媽開心吧!
當我們常常需要去滿足成人的情緒需求時,我們可能會養成以下的行為模式:
– 無法在沒有給他人滿意的解釋下說不
– 說「不」會覺得愧疚或不好意思
– 說「不」需要同時不停道歉
– 常常在當拯救者,想要拯救全世界
– 選擇當救助者的角色
– 無法設下健康的界線
– 因為無法拒絕或有界線,常常感到怨懟
– 覺得愛的人或在乎的人的事就是我的責任,不可能推掉
– 看到別人快要因他們的行為而有壞結果時,比當事人要更積極解決問題
– 不顧自己身心靈的狀態,一定要馬上回覆他人的電話、簡訊與email
– 覺得照顧自己、對自己好是自私的行為
– 在對自己好時,會覺得很不自在,甚至會有羞恥感
– 用食物、購物等行為來安撫自己在不自在狀態下的情緒。
– 無法看到別人失望、失落、偒心的樣子,會忍不住在越過自己界線處,滿足別人的需求。
– 無法說出真話,常先觀察他人喜好與反應再決定自己說什麼話 (見人說話,見鬼說鬼話)
– 無法表現出真實的自己,甚至疑惑自己是誰,或感到迷失
有這些症狀不是世界末日,我們都可以透過覺察與療癒來面對與改變。
對我來說,到目前人生一大主題功課就是學習設定界線、說no時不感到愧疚,或是不把他人的需求擺在我真正需求之上,有時候,這些症頭已經非常內化到骨子裡,沒帶著強大覺察力時,都不覺得正在重蹈覆轍。
比如,上週末,明明身體就在抗議老公在後院放音樂,但我當下並不是叫他關掉,聽個大自然的聲音(這是我最想要),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先跑到家裡最聽不到音樂的房間, 但突然覺得很委屈,為什麼大好天氣我要躲房間? 於是,走到後院,但也沒叫他關掉,只是說,「你可以換個音樂嗎?」我沒有直接先說出我最想要的,反而是自以為聰明地來個「打折」,覺得這樣大家都會開心,或是,覺得叫他關掉,一定會引來爭執,我不想衝突,但換來換去,我的身體還是很不爽,慢慢感到怨懟浮現了,怨懟一出現,我開始感覺身體緊繃起來,臉皺起來,最後,我聽了身體的需求說:「請你關掉一下好嗎? 我只想聽自然的聲音。」漸漸地,身體放鬆下來,享受到我真正想要的寧靜。
啊~對一個共依存復原者來說,練習覺察真實的需求,以及重視自己非常重要啊!
常常要提醒自己:
1. 我可以說不,不用感到愧疚,或覺得要道歉,甚至不用過份地解釋原由。
2. 我的角色不是拯救者,不用到處解決他人的問題
3. 別人如何回應我設下的界線,不是我的責任。
4. 我可以同時愛著他人,同時讓他們面對自己種的種子,結出的果。
5. 我可以傾聽並尊重我身體的感受,在照顧自己時,不感到羞愧或自私,只在我的身體覺得ok時,再傾聽或回應他人,包括對話、簡訊電話與email
6. 學習面對照顧自己時,會浮現出的各種不自在感,學著與它們和平共處,覺察,而減少用食物或購物來安撫不自在感的需求。
7. 如果滿足我的需求意味著讓別人失望,那我可以學著從另一個角度看–成人是可以自己處理失望心情的。
8. 練習說真話,從找到1-2個能夠讓我說真話的人開始,建立小小安全的空間,感覺較有力量與安全感後,再慢慢把空間外擴。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