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至道德經第一章

從我開始用薩滿旅行的方式學習道德經到今天,已經是第十四章,我的筆記寫得很完整,但是,我卻一直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來分享學到的內容,因為,整個感覺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只能夠盡可能地用文字分享我的學習,因此,若有些不知道我到底在寫什麼的狀況,或者是與你的道德經理解南轅北轍,就請讀者見諒,就當奇幻小說看看XD~ 畢竟,我的體悟是屬於我的體驗,身體與精神上對「道」本身的體驗很重要,親自的體驗+體悟不可少,只讀文字就只能隔靴搔癢。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當我旅行至道的精神源頭時,道帶我看到了一個像是宇宙的地方,在那裡有著一條一條深藍色的帶狀物,夾雜在如太空般的黑色空間之間,前方有一個很大的亮光,看起來是光的本源,光在那裡轉呀轉。

接著,道給我一首歌,是來自這個地方的聲音,似乎在混沌不明之間,又帶著一個穩定的秩序與規律,在秩序與規律的深處又有著亮光.

在這個畫面前,我感受到道是無法用任何文字形容的,雖然我硬是寫了上面兩段文字,但心裡覺得,若是可以把這畫面畫下來該有多好! 也許,可以把道畫下來,但是歌呢?無法畫下來,於是,想到可以用電腦軟體來結合製作,但是,身體的感受呢? 我不知道要如何用文字形容看見道時,我身體與情緒的感受,現在也沒有任何軟體能做這樣的記錄。

就算全都記錄下來了,也無法如實地全數還原,而且,老實說,有太多細節看不清楚,無法一一記錄。

所以,我想,這是道的精神在教導我,這就是所謂的「道可道,非常道。」

我再看見了一片深藍黑底的的影像,道說,這是無名,接著,我再看見深藍黑底的前方,有一個形成秩序規律的光點,這也是無名之處,慢慢地,看見有秩序與規律從光點擴散出來的能量,延展、形成並發展出有形的世界,形成了各式各樣大大小小有實體的萬物,因此,名就是創造有形萬物,帶著既定秩序與規律的光,我們就叫祂秩序規律光吧(因為日後的分享裡,祂還會再出現)! 而從秩序規律光延展到物質世界的能量存在祂創造出來的每個人、事、物…萬物之中。

這裡讓我理解了「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在具體的物質世界成形之前,一切都是在這如黑洞般深藍黑底之處,感覺是空無,沒有任何有形之物,甚至是沒有光,這就是「玄」,但是,在深藍黑底的地方,感覺有個意識在那裡運行,因為這個意識而有了光,雖然我說「這個」意識,但並無法數出有幾個,是個集合意識體(唉呀,言語真難形容),這個光不是像我們照到陽光的光線,祂是個有秩序與規律在運轉的智慧之光,所有有形萬物的創造都建立在這最初始的秩序與規律之中,無一例外,包括你我,因此,在我們有形的身體裡,都有著這道光,也就是妙,就是我們的靈魂,而徼指的是我們在這世上的載具-身體軀殼,因此,透過有欲與無欲不同的方式,就可以看見秩序規律光有形與無形的兩種展現方式。

這讓我想到海寧格在家族系統排列裡面強調的「愛的序位」(Order of Love),這也是秩序的一種呈現方式,它無關父母的個性,為我們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無關乎我們的感覺,愛的序位就是秩序規律光創造萬物時遵循的一種秩序,當這個秩序因為創傷或痛苦等原因而被破壞時,關係就會失去該有的和諧,因此,我現在可以理解海寧格老年時為何常常提出「道」的概念,我想,他一定是更深刻地理解了道的秩序與規律,這或許就是老子強調「順應自然」四字中的「自然」。

我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的理解是,不論是靈魂或軀殼都來自同一個地方-玄,那深藍黑底延展到有秩序規律光的地方,玄之又玄就如同宇宙的子宮一般,在那裡創造著無形的能量與有形的萬物,那裡是眾妙之門,也就是光出所有靈魂的地方,從那裡,再延展出我們看得見的所有一切。

在我旅行體悟完道德經第一章,做完筆記後,打開任法融道長的解說,他把我看到的深藍黑底與秩序規律光之處統稱為混元無極,那無形無象、無色無臭、無所不在、無所不備,充塞宇宙,遍滿十方,不增不減,永恆常存之處,原來在道教裡,就用四個字「混元無極」就講完了! 但現在,我對混元無極的體驗更深刻了,而不止是想像混元無極是怎麼回事。

另外,在Stephen Mitchell的翻譯本上,特別讓我畫重點的是他如何翻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Free from desire, you realize the mystery. Caught in desire, you see only the manifestations.”

這裡,我不禁思考,如果欲是desire,因為有desire, 所以有了形體,那麼來自玄與名(秩序規律光)的desire是什麼呢?

旅行至道德經第一章的總結

寫了這麼多旅行的細節,那現在,我會如何來翻譯道德經第一章呢? 我試著歸納出以下的解析與翻譯。

道可道,非常道

在太初之始,宇宙間有一股力量,祂的名字是道,祂在源頭處展現出多樣性,在一片深藍黑底,盡頭又有光在那轉呀轉的地方,不止是形象,祂也有聲音,非常美妙沉靜的聲音,接觸到彷彿讓人沉靜,感到一股強大的秩序,除此之外,祂還帶給人無法形容的情緒體驗,光用身體的五感是無法完整形容道究竟是什麼,祂包含的範圍太巨大,超乎人類能夠完整的形容,因此,道是無法用普通的言語記錄下來的,就算硬要這麼做,也無法如實全數還原,有太多細節會被漏掉。

名可名,非常名

宇宙初始的這股力量,雖然存在一個混沌的空間,但是,祂卻極度地有秩序與規律,從深藍黑底如黑洞(玄)深處有光的種子,光透過秩序與規律生成萬物,並在祂獨特的意識中,進化與發展,各種由光的意識衍生擴散出來的能量,延展形成有形的世界,再生成各式各樣按光之秩序與規律模樣的大小萬物,這就是名,是秩序與規律之光,是道展現自己的型態。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在具體的物質世界成形之前,一切都是在這如黑洞般深藍黑底之處,感覺是空無,沒有任何有形之物,甚至是沒有光,這就是「無名」,這裡,是萬物最初始、最源頭的形式,在深藍黑底的地方,有個集體意識在那裡運行,這個光不是像我們照到陽光的光線,祂是個有秩序與規律在運轉的智慧之光–有名,所有有形萬物的創造都建立在這最初始的秩序與規律之中,無一例外,包括你我,這個智慧之光中蘊涵的秩序與規律就是有形萬物能生成的母親,因此,在我們有形的身體裡,都有著這道光,也就是妙(秩序規律光),就是我們的靈魂,而徼指的是我們在這世上的載具-身體軀殼,這裡提到有欲/無欲,以觀…,欲不是欲望,而是用物質的眼睛來感知,你會看到道物質的樣子(徼),但若用超越物質的感知能力來看,則會看到秩序規律光,透過有欲與無欲不同的方式,就可以看見秩序規律光有形與無形的兩種展現方式,妙與徼都是道的展現形態,沒有孰優孰劣。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不論是以有欲(徼)或無欲(妙)的方式來觀察道,都可以知道,它們都是從同一個源頭而來,不論是靈魂或軀殼都來自同一個地方-玄,那深藍黑底延展到有秩序規律光的地方,玄之又玄就如同宇宙的子宮一般,在那裡創造著無形的能量與有形的萬物,那裡是眾妙之門,也就是光出所有靈魂的地方,從那裡,再延展出我們看得見的所有一切。

感想

我沒有想到原來道德經的第一章是在講一切萬物最初的起源,也就是道,也就是宇宙間存在最古老的力量,原來,道不是隨意的存在,祂有祂的秩序與規律,遵循著這些法則,創造了萬物,而一直以來,我都以為老子很輕視肉體,因為文中說的無欲與有欲,好像有了欲望,人就只剩下肉體,但在我旅程的學習裡,道要表達的是,不論是有形的肉體或無形的靈魂,全都是道的創造,只是用不同的型態呈現罷了,沒有所謂哪個型式的展現才是最優的,因為,對道來說,這一切都是祂精心創造的結果。

英文翻譯

看了多本英譯道德經,我覺得翻得最好的是Derek Lin的版本。

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is not the eternal Tao.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ternal name.

The nameless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myriad things.

Thus, constantly without desire, one observes its essence.

Constantly with desire, one observes its manifestations.

These two emerge together but differ in name.

The unity is said to be the mystery.

Mystery of Mysteries, the door to all wonders.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