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帳號的失去與復得

今年二月的時候,我因為不明的原因失去了第一個臉書的帳號,接著,很認真地再開第二個帳號,就在我把基本的朋友與靈性世界的新頁面開好的2週後,臉書又把我的第二個帳號關起來了,傻眼之餘,我開始了兩個多月沒有臉書的生活。

一開始,很震驚,原本日常會使用的功能,還有靈性世界的更新例行公事,都因此暫停,那時候,我會執著要拿回帳號,但試了各種方法,加上當時臉書是第一波裁員,完全沒有人工客服,AI客服只會不停地繞圈圈,讓人很無奈,一週後,我放棄了執著,開始過著沒有臉書的生活。

我才發現,從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臉書是我日常生活很大的一部份,幾乎所有家人朋友的聯繫都是透過臉書,很少用其他APP,我的line、what’s app 或微信上沒有完整家人朋友的聯絡方式,只能重新加,請家人朋友幫忙加…

接著,我發現,原來我的生活習慣也與臉書綁在一起,比如,讀某些我很喜歡的粉絲頁的文章,某些喜歡groups的訊息更新,分享自己的想法、靈性世界新的工作坊…等,我有一部份的identity是與臉書綁在一起的,失去臉書,我居然像是失去了一部份的生活習慣和identity,那時,理解到的時候,覺得頓時有所失。

再過幾個星期,我開始接受無法讀到喜歡文章與group更新的現實,我也找到了其他的替代管道,新的生活習慣與取得訊息的方式慢慢地成型,也發現,其實,我也沒有需要那麼多訊息,有時候,只是多佔據自己的腦容量。

喜歡的家人朋友都還是會透過其他管道時常了解他們的動態,原本在臉書上就不會互動的人,沒有更新也覺得還好,但有一個有趣的點我居然異常地想念,那就是一些朋友的小孩,我覺得好像在臉書上看著那些小孩長大,居然會在意沒有參與到那些小孩的成長,這是很有意思的一點XDDD~~

沒有臉書的時候,我開始習慣了不在網上分享自己的想法與心情,文章數量開始下降,我開始想,我究竟是為誰而寫?還有,我最開始寫的初衷是什麼?慢慢地想起,其實,自己最開始寫部落格,後來再開臉書的頁面是為了要記錄,把自己學習的知識記錄下來,還有我實驗的心路歷程保存下來,不是為了給誰看,而是為了記錄。

但我在回顧時發現,有時候,在貼出文章後,還是會不經意地想要看一下,一篇文章是否有回響,一天中,有很多次點開手機,點開臉書是為了要看一下文章的回響程度,但是,這樣的心情會阻礙我純粹想要記錄的初衷,畢竟,人都無法避免去看到底自己做得好不好,什麼樣的話題是受歡迎的,什麼樣的主題或文章長度會讓人看不下去,哈哈,我理解自己記錄型的文章都是落落長文,但是,這幾年,不管是臉書或是任何社交媒體都在語法上鼓勵著愈短愈簡潔愈好,沒有人有那麼多時間與精力看長篇了。

因此,既然失去了臉書,那我就記錄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吧,放到任何平台都還要花時間整理、組織,哈哈,那就自己記爽好了,無憂無慮。

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其實在貼文的過程中,我內心裡還是有種需求要向世界證明自己,比如說,這樣的想法要分享出去,才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 或是,我可以透過我的貼文讓人認識到我的不同層面,還有我學習的這些東西。其實,貼文與我的Ego還蠻緊緊貼密在一起的。

一段時間不貼文,我發現自己生出了另一種想法:「我懶得向世界證明什麼,不論是私生活或是文章。」我好像失去了需要證明自己的動力,其實,不論是寫文章、貼出來,做播客,都需要有一個內在的動力, 在那段時間,也許是原本那個identity漸漸消失了,我也失去了需要證明那個identity的需要了。

在沒有臉書的時間裡,因為多出很多時間(笑),所以,不知不覺地也整理了自己的內在,感覺有很多沒有檢視的部份,尤其是關於那個identity,像是突然進入中年危機一樣,我開始回顧一些人生的議題,像是到了中年,身體開始不如2-30歲時的高精力,開始會感到累,覺得要重新適應這台中古車,必須開始先固定的routine維持身體舒適,像是適時運動、睡覺、休閒、休息,無法再油門踩到底24/7。

也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野心,我想要做的事情有那麼多,每件事都想要做到好,但是,隨著身體開始抗議,我必須調整自己的野心,調整野心也是要重新塑造Ego的過程,我是誰? 我能做多少? 我做了什麼代表我是誰? 我做不了那麼多,是否就無法證明我是誰? 那時候,常覺得,不能做那些,那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到底是什麼?

在那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有種強迫症–學習強迫症,大量的閱讀與吸收資訊,其實也是種強迫症,而失去臉書也是讓我不得不放下這種強迫症的過程,我的學習強迫症與野心合在一起,其實來源於我就想要make everything right,包括我自己的療癒,這世界的療癒。

然而,再深入去感知,這種” I want to fix myself and the world”的信念,其實來源於一種內在的愧疚,我生活很好,但是,有些我愛的人沒有那麼好,我怎麼能夠全然地享受我的好? 好像,在療癒自己的過程中,我也在療癒那些人,這樣我的世界就可以變得更好。

然而,這其實是種magical thinking,別人好不好,別人要不要療癒,就算我們的關係再親近,血緣再濃厚,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再更細想,我覺得,許多靈性團體都會說,我們要用自己學的方法,在「冥冥之中」,沒有他人同意與設下相同意念的前提下,療癒其他人與為世界祈福的做法,都是種自high,因為,在那過程中,真正感覺好的,是我們自己。

於是,我緩下學習與療癒的腳步,或許,我可以就這麼自己待著一段時間,不學習與不積極服務常觸發我的強迫症,哈哈,其實還蠻不舒服的,我才發現,原來,我沒辦法靜下來待著,運動時、走路時、做事時,好像總得有些思緒環繞。

有一天,我散步的時候,發現自己的monkey mind轉不停,因為那些思緒,我的情緒也跟著澎湃,然後,我看不見眼前的景色,我的身體也因為那些思緒而變得上身前傾,骨盆緊張向後歪,整體看起來就像個非常趕時間的人,在我意識到這個狀況時,我試著擺正上身與骨盆的位置,告訴自己從容地邁步走,思緒進來,就丟出去,我才深深地體會,原來那些思緒,不論它們是學習的內容、資訊、對某人的不開心、工作上的狀況,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身體開始回應我,「嘿! 你丟掉那堆東西後,是不是覺得很舒服?」

在那段練習正念的時間裡,我覺得身體是我最好的老師,當我傾聽祂時,祂會告訴我正確使用祂的方法,怎麼走路,怎麼邁步,什麼時候知道要休息,什麼時候要動,要怎麼動; 這和許多西方新時代的教導是完全相反的,因為,有許多教導都在教人不要相信身體,身體會欺騙你,但在我的經驗裡,是腦袋會欺騙我們,那些思緒都是真的嗎? 有些只是未雨綢繆的想像片段罷了!

我的中年危機也包含檢視我的婚姻,我發現,我開始無法忍耐,以前可以因為天真濫漫而忍耐的事,我再也不想忍耐,那些害怕衝突而建立起來的filter,也想要全拆掉,一點都不想要留,好像,身體再也沒有多餘的能量去維持那些filter,或是忍耐,我要表達我想表達的,當然,不是表達=不客氣+傷害人,也是可以用好的表達技巧表達,只是,該說的話,該表達的事,不能跳過,不然就會讓身體很不舒服。

在我向該溝通的各方人馬表達完這些之後,四月中的一天,臉書突然自己打開了,沒有任何通知,也沒有給任何原因,一部份的我開心,一部份覺得,臉書也不再那麼重要了,因為那部份的identity,在這段時間裡,已經讓我重新整合消化得差不多了,現在,臉書的存在是good to have , 不是 have to have。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