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道斷

禪宗二祖慧可向達摩祖師求法,等了好幾天,達摩祖師終於開門問他什麼事。

他說:求大師為我安心。
達摩祖師: 將心来, 吾予汝安。

達摩祖師故意用形象化的方式回應,你把不安的心拿来,我替你安。

慧可禪師: 覓心了不可得。
(我找不到不安的心)

達摩祖師: 吾為汝安心竟。
(我已將你的心安好了)

傅佩榮老師在他老子一書裡,提到這個禪宗的故事,禪宗的話常像打啞謎一樣。

他說:” 人往往受制於語言與文字的障礙,構成一個迷霧,所以佛教講究[言語道斷](註),言語這條路斷掉了,你一定要突破言語這條道路,用言語來表達各種心得時,到最後是默然無語,一句話都不用說,反而清楚了,反而了解了。”

我想,學習過薩滿旅行的人可能多多少少都能夠體驗這種言語道斷的感受,有些旅行的內容當換成語言記錄下來時,可能只剩原本經驗的百分之50不到。

我最近嚐試用AI繪圖Midjourney把自己無法畫出來的旅行場景製作出來,但是,我卡在用英文詳細描述每個細節的過程,我覺得自己寫的很清楚,但AI理解的卻不是同一回事,因此,要去推敲AI的用字與產生的圖之間的關係,雖然,做出來的圖仍然很棒,比我自己畫的好上百倍,但是,接近程度最多也只能是70%, 因為,我的體驗是5D, 6D, 製作出來的再好,還是2D, 而且,AI做出來的圖目前總還是有種無神的感覺。

用這麼方便的AI科技仍是有無法全然表達的感覺,那麼,文字的表達又更是留有更多讓讀者自行想像的空間,因此,許多古籍經典會有各式各樣的解釋是再自然也不過了,有時候,看見有人堅持己見的解釋,或是非常肯定確定就是某種解釋的狀況會覺得很有意思,因為,究竟在堅持的是什麼? 是自我的固執,或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有些記錄下來的論點或許就只屬於那一刻,那一個當下,它有自己存在的context(時空背景)。

有時候,在分享一些靈性經驗時,會有人問說,你這經驗在某某宗教裡,或是某某高靈的解釋中,有沒有相違背? 好像如果親身經驗若與所學的理論有所不同,那經驗就沒有可取的,是自己想太多,但是,若經驗與理論相同,好像就會有,嗯! 這可能有些參考價值,或是,你的經驗應該是因為你參考過經典理論了!

很多時候,人們總是首先選擇貶低親身經驗。

但是,靈性的學習與成長不是只靠頭腦,you can’t “think” to enlightenment, 身心靈同時間的體悟感受,是重要的!

有時候,有相同親身經驗的人不用多說,點頭微笑,意會了。

註: 所謂「言語道斷」,是佛教義理,尤其是關於證悟的境界,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必須透過自己親身驗證,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不是語言所能形容的。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