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許多面向
我們許多人都很害怕自己負面的那些部份,而這些負面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學到一系列「我應該要…」的清單,如果沒有達到「我應該要…」的每項任務,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會被接受,會被罵、被羞辱、被排擠、被白眼,甚至會遭受到處罰。
除了原生家庭給我們的框架之外,有時候回想學校的生活,自己似乎常常活在恐懼自己不夠好的負面心情裡,我的成績不是特別穩定的特別好,或特別壞,有用功就好,沒用功就爛,不是那種沒讀書或輕鬆讀書就可以拿高分的孩子,成績的高低起伏讓我對自我價值也總是處在高低起伏的狀態裡。
因為不想要面對恐懼,所以,我發展出一種模式–我很討厭別人說我做的不夠好,所以,在被說不夠好之前,我會盡力要求事情做得又快又對又好,如果不能快、對、或好,其中一項不能達成,我要嘛陷入自我價值低落的糾結中,要嘛就會對提出我不夠快、對 、好的人爆炸,不是自我攻擊,就是攻擊別人,所以,我家人常會和我說,不能對我提任何建議或點評。
這模式自然延伸到我的工作上,從出社會開始,我感到壓力最大的部份都是恐懼被發現做得不夠好,常會感到有imposter syndrome (冒充者綜合症),這內在故事就是讓我工作壓力大,或是做事有時會裹足不前,當這樣的狀況出現時,為了壓下恐懼,還有暫時不感到壓力,我會選擇暫時麻痺自己,逃避到la la land裡去,la la land可能是透過靈修去,透過Netflix/Youtube去,透過社交媒體去,透過酒精或食物去。
然而,逃避去la la land只能暫緩,很快又要回來面對現實,因此,我就會選擇放棄,因為這樣,就可以不用再面對現實,然而,最深層根源的原因–恐懼自己不夠好–卻一直沒有根治過。
從2021年,開始做人力資源的工作之後,我常常有個感覺,我必須把在靈性學習的東西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而哪裡是最好應用的地方呢? 不就是有一堆人,會有一堆事,會有各種不同心情的地方嗎? 有一次,我在工作上遇到很抓狂的事情時,我和媽媽分享說:「若我可以在人資的工作中,把我學習到的東西運用上,並且可以喜悅的面對,不會再生氣,我想,我就可以跟天下宣佈,我開悟了! 哈哈哈哈哈。」媽媽回我說:「我記得奧修曾說過,修行是在市場裡!」
於是,我開始著手面對「恐懼自己不夠好」的源頭,開了頭,宇宙就來了訊息,我讀到薩提爾的一段話:
如果,我們把自己負面的部份想成是一群餓狗,想要全力地把牠們阻擋在我們的覺知外,並且絕對不要讓別人知道,那我們就會把餓狗關在裡面 ( 否認牠們的存在),只有在非常必要的時候,才餵養牠們,而且,餵愈少愈好,當牠們變得愈來愈餓,我們必須增加自己的防衛,如果我們的防衛心下降,就算只有一秒,他們就會從牢中跑出來闖禍,繼續這樣下去,我們將很快地感到精疲力盡,彈盡人亡,絕望很快地會跟隨而來,那是我們忍不住(展露出負面情緒時),我們會說,都是別人害我們這樣。
Virginia Satir, Your Many Faces (p56)
答案不是大部份人以為的增加防衛,而是開始注意、照顧並學著了解這些部份,那麼,與其用盡我們所有的精力來防衛,我們將能夠用這些精力來探索與改變。
繼續餓狗的故事,假如,我們把狗想成是代表我們的一部份,這些部份只學習到一種存在的方式,那麼,我們可以教導這些部份世上還有其他的方式,任何訓練過動物的人都知道,你應該用愛、耐心與讚美,你會願意對自己充滿愛、耐心與稱讚嗎?每一隻狗都代表一位我們尚未理解的朋友與伙伴,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狗看起來都像個壞雜種,我們與我們的多個面向和其他萬物眾生沒有什麼不同,我們都在滋養中豐富地茁壯成長。
是啊,當我們加強防衛時,就只會想盡辦法把這些部份壓抑下去,只露出那些覺得ok的部份,像防衛心要壓下我的恐懼,在工作上,就會想把事情都急著做好,而且還都要自己做,不分工(不會分工),因為分出去會覺得自己就不夠好,怎麼做不完,怎麼可以偷懶,或是,當其他人無法理解我想要溝通的東西時,我會很挫折,覺得這些人怎麼都那麼笨,但實際上,挫折是因為我恐懼自己傳達的東西不夠好,自己被質疑東西本身,或是我的處理與溝通方式。
於是我問自己的不同面向,如果擺爛一點會怎樣?
我的恐懼說:「那你是爛主管,事情都沒有很快又有效率地處理好,你很爛。」
我的自我價值說:「那我就消失了。」
我的壓力說:「我會變輕一點,但是,有另一種壓力會生出來,那是不被接納,被罵、被白眼或處罰的壓力。」
我的懶惰說:「拜託你擺爛吧!」
我的力量說:「事情做慢一點、有一些小瑕疵、和沒有那麼完美,有什麼不好? 事情還是在完成的路上啊! 反正,事情也沒有全部做完的一天。」
我的可能性說:「也許,你不再執著於快、對、好的時候,你會發現事情做出來的成果與品質是你壓力超大時完全無法比得上的。」
我的選擇說:「你可以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情來做事情,你帶著恐懼自己不夠好的心情做事,或是帶著喜悅的心情做事,都是在做事,兩者的差異在於一個會消耗掉不必要的能量,另一個則是輕鬆自在地在節約能量的狀態下完成,你怎麼選擇呢?」
我想改變的心說:「我選擇喜悅。」
每個面向都對話完後,我開始理解恐懼,她是9歲,穿著黃白相間運動服的小女孩,她的父母與老師都只有一個標準的衡量方法,主觀到她無法理解為什麼那樣是好? 為什麼我這樣就不好? 為什麼沒有那樣大家就對她一臉失望? 於是,她拼盡全力,緊繃起來,做自己無法理解,甚至是討厭的事,也要搏君一笑,讓大家對她感到驕傲,從那時開始,壓力就是形影不離的伙伴,總在他人的臉色中找到要如何應對的話語和行為。
我的選擇給予這9歲的小女孩一個巨大的擁抱。
喜悅對她投以溫柔的眼神。
我的力量對她說:「我的一部份力量來自於你,因為你的經歷,我才有力量能夠對人性、情緒與心理感到強大的興趣,才能夠做我現在正在做的事,你不是受害者,你也是我的資源。」
小女孩感到驚訝! 原來,自己是力量背後資源的來源!
所以的經歷都沒有浪費。
自我價值對小女孩說:「我看見了我們的價值,重點不在快、對、好,重點在於我們的經歷與學習的累積。」
小女孩說:「我現在對自己的存在感到驕傲。」她飛奔向喜悅、可能性與改變,在他們的懷抱裡,她不再緊繃,可以輕鬆地做著自己理解的事,邊跑邊跳地走在這條路上,她不再單獨一人,她的身邊有力量、選擇、自我價值、可能性、喜悅,還有壓力、懶惰,還有其他那些她還沒深入了解的部份,小女孩自信地走著。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與內在的每一隻餓狗與吃得很飽的狗對話,原本看起來壞的、負面的,其實都隱藏著豐富的資源,只看我們是否能找到豐富的視角。
近期迴響